第四十五章 反自为祸
作者:小伍      更新:2023-07-29 08:08      字数:8930
  从漱玉斋到重华门,自西一街到定乾宫侧门,这条路已走了无数次。时隔六年,出发的脚步从未改变,到达的脚步却已淌过尸山血海。穿过重重黑暗,我再一次站在定乾宫的门前,恍惚惦念起御书房的樱桃木小案与狭长的小书房。

  从仪元殿的后门悄悄进去,但见通天彻地的九扇镂雕云龙屏风如山耸峙,三面包围住龙椅,护得密不透风。向右一转,小书房的门赫然在目。推一推,却是不动。绿萼在门缝处张望片刻,轻声道:“定乾宫到处都点着灯,只有这里面是黑的,应是无人用了。”

  自从高曜将书房设在东偏殿的南书房,这里又成了堆放书簿卷宗之处。我甚是失落:“还想望一望旧地,不想都变了。”

  忽听有人从东面寝殿中走了出来,轻声喝道:“谁在那里?!”

  我连忙自九龙屏风后现身,笑道:“是我。”

  来人是自幼服侍高旸的王府内官——姜敏珍。因甚少去王府,我偶然见过,却并不熟悉。姜敏珍四十来岁的年纪,身材高大,一张脸瘦长而苍白,双唇薄而鲜红。一身湛蓝袍子,甚有官威。见是我,姜敏珍微微一愕,随即堆下笑来:“原来是娘娘,娘娘来得正好,陛下累了一日,这会儿刚刚起身。”说罢入寝殿去通报,片刻便传我进去。

  许多年前,我远远站在定乾宫寝殿的门口奏事,隔着薄幕,我看见高思谚据榻病痛的身影。不论在这里还是在心中,我从不曾走近过那个身影,因为那是属于玉枢的。此刻这个身影正侧身端坐,身姿修长笔挺,一如他未病之时。我心中一怯,有些后悔自己逞强来到定乾宫。

  帘幕张开,只见高旸正在梳头,见我进来了,便笑道:“你是几时进宫的?”

  我行了一礼,不由自主地接过内监手中的犀角梳子,微笑道:“刚刚安顿好。心中思念陛下,就来了。”三尺径的大铜镜,映出一双模糊的脸。我有心看清楚,于是俯身伏在他的肩头。两张面孔并排,一般的消瘦而苍白,目光坚毅而警觉,笑容是恰到好处的沉醉。

  高旸对镜笑道:“你来了怎么也不进来,倒在外面乱转?”

  我直起身,拾起他的发梢慢慢地通着:“我看到从前的小书房,就去瞧了一眼。”

  高旸笑道:“那地方早已废弃,没什么好瞧的。”

  我淡淡一笑:“君子当为天下谋,为万民谋。从前我在那里,专看民间的上书,也处置过不少冤案,同是为民鸣冤,比那五年在外面乱逛来得快多了。”

  高旸笑道:“说到此事,我正想找你。你若还想为‘为万民谋’,也不是不可以。我重起一座偏殿给你,你帮我处置文书,如何?”

  我摇了摇头:“不好。”

  高旸一怔:“为何?”

  我笑道:“我如今是妃嫔,不是女官。”

  高旸敛了笑容,微微沉吟:“太宗设立小书房,就是不想下情为群臣壅蔽。我本指望着你,你又不肯来。宦官也不能用,看来得重新选得力的女学士了。”

  我束好发髻,戴上黑纱冠:“选女学士固然是好,只是新选上来的官家小姐未必合用,依我看,选新不如用旧。”

  高旸缓缓站起身,用审视的目光望着我:“用旧?”

  我恍若不见,只专心致志地为他系好颌下的丝带:“便是女典封若水。人品清正,学问深湛,内襄文理,外绝请托,一向官声甚好。所以历任两朝,为至尊所信,阖宫所敬。她的父亲封羽是三朝元老,虽与陛下政见相左,究竟辞官回乡,不曾有谋反之意。不知圣意如何?”

  高旸道:“我既能抬举萧太傅,怎容不下封羽?让封氏入宫做女典,自是好说。不知这个封羽,该给他一个什么官位才好?”

  我笑道:“后宫之事,倒还可说。前朝之事,陛下还是自己理会吧。”说罢招手令姜敏珍更衣。

  高旸道:“我记得封羽是从户部尚书的任上致仕的,那回来就还任户部尚书好了。”他背过身去,仰头想了想,又道,“不,还是去三司好了。”

  三司分为户部、度支与盐铁三部,掌四方贡赋、国计预算。前朝常以三司使为宰相,便是欲令宰相知财谷出入之源。我掩口一笑:“陛下可是缺银子使了?”

  高旸笑道:“打了这半年的仗,国库已十去七八,还有山东赈灾、荆州的战事,只怕难以支撑了。听说封羽当年为太宗筹措不少军费,的确也不当任他在山野逍遥。”

  我笑道:“陛下可知道,封羽流放岭南那几年,是谁在为太宗筹措军费?”

  高旸道:“听闻是少府。”

  我摇头道:“表面上是少府,少府背后却是越国夫人。”

  高旸道:“这个有所耳闻,然而她是太宗的妃嫔,你也想荐她入宫么?”

  我笑道:“何必入宫?越国夫人商贾出身,又活泼年轻,比之封羽,更精于世情。陛下只要礼待她,随时以备咨询。有封大人与越国夫人在,还怕赈灾打仗没有银子使么?”

  高旸转过身来,微一冷笑:“你荐的,可都是太宗旧臣。”

  我粲然一笑,上前拉起他的手道:“陛下可知为何唐能衰而中兴?”

  高旸的手掌粗糙而僵冷:“因为天未厌唐,民未厌唐。”

  我毫不理会他语气中的戒备之意:“这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陛下还是讲给夫子听吧。”

  高旸道:“那你说是为什么?”

  我正色道:“是因为许远与张巡以数万人果腹之代价,守住了睢阳,遏止了安禄山南下荼毒江淮。正是江淮的租赋支撑李唐王朝收拾山河,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拓边守边,四夷宾服,哪一样不要钱?这也是唐玄宗时的宇文融、杨慎矜与肃宗代宗时的韩滉、刘宴这些敛臣得到重用的原因。”

  高旸摇头道:“‘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36]。”

  我垂眸一笑:“玉机只知为国荐人。是聚敛之臣,还是能臣,是太宗的旧臣,还是陛下的新臣,只在陛下区处之间。”

  高旸手心这才有些暖意:“从前臣子有罪,推荐他的人,也要跟着丟官。你倒好,都推到我的头上来。”

  我笑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方是汤武一般的明君。玉机只盼着陛下是明君,日后也不会跟着被史官骂了。”

  高旸的眼中微现歉意,伸臂将我揽入怀中:“有你在我身边,怎么会被史官骂?”忽然他左臂一紧,胸膛一冷,“从前你在太宗面前,也总是这般‘为国荐人’么?”

  寝殿中仿佛还徜徉着昔日的药香与龙脑香,天子之心总是充满了病气,时刻需要医治与警醒。我自高旸怀中站直了身子,望着他的双眼,坦然一笑:“陛下要听实话么?”

  高旸道:“不准欺君。”

  我微微一笑道:“太宗与我,时常议论国事,我若不是真心实意‘为国荐人’,又如何活到今日?”

  高旸道:“难道你从未骗过他?”

  我曾无数次欺骗过高思谚,最大的谎言甚至连我自己也骗过了。“我当然骗过他。他问我废后之事,我说不知道;他问我三位公主是如何溺毙的,我说是舞阳君所为;他问我刘灵助是谁,我用一个古人敷衍他;他问我该立谁为太子,我还要寻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

  “好了!”高旸突然打断了我,歉然道,“明知熙平姑母遣你入宫是为什么,是我不该多口问你。”

  我本是凭着一股意气来到定乾宫,言及于此,我连强装恩爱的兴致也没有了,只觉心中一片空冷。我退了一步,垂头叹道:“我知道自己德行有亏,陛下还是准我留在宫外吧。”

  高旸忙道:“你是我的贵妃,怎能留在宫外?以后我再也不问便是了。”

  我再一次退步行礼,淡惘的笑意中透着一丝轻蔑:“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与太宗皇帝,没有什么不能问的。陛下该用膳了,玉机先行告退。”

  高旸一把拉住我:“既来了,就不要走了。”

  我笑道:“按惯例,今夜当是正宫伴驾。”

  高旸笑道:“正宫?难道你不知道,我自小就想娶你为正妃。在我心里,你就是正宫。”说罢向姜敏珍道,“摆膳。派人告诉章华宫,朕明日再去看她们母女。”

  天还没亮,高旸便上朝去了。我早早起身,送他出了定乾宫。东方的天幕晨星密布,抬眼便辨认出闪闪发亮的北斗七星与永恒不动的北极星,金星亮如银白炽火,银汉辽阔无垠。灿烂的星空令人迷醉,我仰头呆望着,不知该往哪里去。好一会儿,方听绿萼在耳边催促道:“姑娘这会儿是回漱玉斋,还是回仪元殿等陛下下朝?”

  我摇了摇头:“陛下下了朝要去章华宫。咱们去玉枢那里用早膳。”

  绿萼笑道:“也好。姑娘已然入宫,谅内阜院的势利鬼也不敢再克扣济宁宫的炭例了。”

  我笑笑。冷些热些,玉枢哪里会放在心上,她最忧心的,是三个孩子的性命与前程。“走吧,这会儿去,想必还能看见晅儿练武。”

  济宁宫的宫门早已开了,有宫人提着大桶大桶的炭灰出去。有认得我的,都跪下唤“娘娘”。淳太妃与慧太妃都还没有起身,我径直走到后花园。只见苍松翠柏之间,高晅一身白衣,正在演练枪法。衣袂如雪,卷落针叶如雨。红缨似火,惊起龙蛇如飞。不一时,高晅右手持枪,枪尖斜斜指地,左掌竖于胸前,收招直立。真阳立刻拍手叫起好来,玉枢满目怜爱,为他拭去汗水,小莲儿为他披上衣裳。

  我拊掌笑道:“晅儿的枪法,当真威风凛凛。”高晅与真阳见我来了,立刻围了上来,一迭声地唤“姨娘”。高晅得意道:“我还会别的枪法,一并练给姨娘瞧。”快十一岁的孩子,已与我一般高了。我笑着抚去他鬓边的汗意,柔声道:“好。”

  玉枢向两个孩子道:“且进去把衣裳换了,再来和姨娘说话。”两个孩子当即乖乖进了听雪楼。晨风掠过松柏,在头顶沙沙地响。东方出现一线瑰丽的紫红,星光渐渐隐去。许久未见玉枢,她的容色被焦虑的心绪折磨得黯淡无光。沉默半晌,玉枢含泪道:“你怎么这么久都不进宫看我?”不待我辩解,她又叹道,“罢了,你总是有你的理由。你的病全好了么?”

  “病?”我怔了一怔,这才想起,上一回我昏倒在沈太妃的寝室外,是被抬着出宫的。算起来,我已整整七个月没有见过玉枢了。“都好了。”

  玉枢打量着我的神情,忽而冷笑一声:“妹妹贵人忘事,早将我这个姐姐抛在脑后了。你可知道,自沈太妃去了,我在这济宁宫里,度日如年。”

  我忙道:“我已回宫,从此与姐姐在一处,再也不分开。”

  半明半暗中,玉枢的笑意冰寒彻骨:“如今你是凤凰,我是草鸡。还说什么分开不分开。”

  我顿时吃了一惊:“姐姐何出此言?”

  玉枢自松柏的暗影中走了出来,衣襟上镶嵌的貉毛莹莹似珠光,一张脸清冷如玉:“你不做太宗的贵妃,倒做他的,究竟是望得远,还是旧情难忘?我竟白白担心了这么多年,担心你与我争宠。我真是蠢,与你做了三十年姐妹,却从未看透过你的心思。”

  我一时呆住,不知该说什么。小莲儿蹙起眉头,牵一牵玉枢的袖子,轻声劝道:“娘娘……君侯做了贵妃,娘娘该高兴才是。”

  玉枢振袖,甩开小莲儿的手,嫌恶道:“你从前是服侍‘贵妃娘娘’的,你自然向着她。”玉枢特意拉长了腔调,“贵妃娘娘”四个字,字字如钢针扎在心头。小莲儿十分委屈,垂头不敢再言。我亦惭愧无语。玉枢深恨高旸饿死了濮阳郡王高晔,或许她此时宁愿我当年嫁给了高思谚。

  我无言可答,只得道:“姐姐如何恼我都不要紧,只不要忘了我当日对你说的话才好。”

  玉枢目光一颤:“你这个人,既无情又可怕,无论在哪一朝,你永远都赢。”

  我不理会她:“姐姐若恨我,也可以不听我的。只盼姐姐有更好的办法。我走了,改日再来看你。”说罢强忍泪水,转身离开。

  忽听雪楼中一声娇啼,一个小小的红色身影奔了出来,一把抱住我的腰,大哭起来:“姨娘不要走……姨娘不要走……”我狠心掰开寿阳的双臂,掉头落荒而去。

  宫墙外,依稀还能听见寿阳埋怨母亲的哭声。心境仓皇,欲哭无泪。绿萼在后宽慰道:“姑娘别伤心,婉太妃只是不明白姑娘的用意罢了。”

  我哼了一声,冷笑不已:“用意?我有什么用意?她又没有说错,我也没有伤心。”

  绿萼道:“奴婢冷眼看着,也说句不好听的话。婉太妃实是嫉妒姑娘,姑娘实在不必放在心上。即使姑娘入宫没有用意,难道一纸册封的诏书下来,姑娘还能不入宫么?”停一停,恍然叹道,“陛下会有太宗皇帝那么好性子么?”

  宫墙后喷薄欲出的朝霞彻底驱散了繁星,天亮了,奉先殿的钟声沉厚而悠远。我这一生错谬横出,往复不绝。我永远沉浸在痛悔与惭愧之中,永远也得不到毕生向往的安宁与喜悦。或许我做棋子已经太久,竟想不出我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即使想到,也寻不到正确的路。她说我“永远都赢”,实则我的人生何其荒谬与失败!

  绿萼抚着我的肩道:“姑娘这会儿是回漱玉斋用早膳么?”

  我叹道:“回去吧。本来还想去桂宫拜见贞德皇后与庐陵王,这会儿去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绿萼笑道:“若说这会儿最明白姑娘心意的,便是北宫皇后了。”自芸儿降为贞德皇后,与高朏迁居皇城东北角的桂宫。宫里人便称她为北宫皇后。“或者顺路去益园走走?”

  我笑道:“好,日后行动便有许多人跟着,再想这般自在,怕是不能了。”

  辰初方回到漱玉斋。一进门,便见先时在王府见过的、向高旸传命的女人正立在檐下等我。她已换上一身浅葱色半袖宫装,绾着高髻,只簪了两朵宫女常戴的嵌珠绒花,比之先前在王府簪金戴玉,质朴许多。那女人见我进门,连忙迎上前来,恭恭敬敬道:“奴婢遥思,参见娘娘。”说罢跪下磕头。

  我连忙扶她起身,笑道:“玉机回来迟了,劳姑姑久等。不知太妃有何吩咐?”

  遥思道:“太妃请娘娘去济慈宫用早膳。听说娘娘爱吃清甜的,特备了糯米红豆糕,请娘娘去尝一尝。”

  我忙现出惶恐不安的神色:“惭愧,当是玉机先去向太妃请安才是。”

  遥思笑道:“娘娘服侍陛下辛苦,太妃怎会不知?娘娘请。”

  瞧她的势态,是不容我更衣了。我只得整一整衣衫,随她往济慈宫来。济慈宫依然空荡荡的,几个宫女和内监站在廊下监管众人收拾物事。从前尚太后练武的庭院中已堆满了物事,宫人穿梭往来,一片鸦雀无声。林太妃正在偏殿用早膳,一身紫绀色簇花长衣,堆云叠鬓,珠翠满头。脂粉遮不住长年的病容,手背上布满褶皱。她眸色深沉,似有隐忧。一只白瓷汤匙在粥碗中搅弄不止,却无半点声响。

  上前行过礼,林太妃示意我坐在下首。遥思浣了手,亲自添了一副碗筷,为我盛了一碗粟米粥,布了几样小菜。林太妃指着一碟糯米红豆糕,笑道:“听春儿说,你爱吃甜的。”

  糯米碾成粉,制成洁白的糕,上面嵌着薄薄一层红豆粒,盛在孔雀绿荷叶瓷碟中,意趣盎然,颜色分明,气味清香诱人。遥思搛了一块红豆糕放在我的小碟中。红豆太硬,味道也太过甜腻。我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现出满足的笑容:“谢太妃赐膳。”

  林太妃笑道:“自你出宫,早就想请你来坐一坐,不想你立刻便出京了,这一别就是五六年。”

  我垂首道:“没有早些向太妃请安,是玉机的错。”

  林太妃笑道:“这有什么?咱们的日子还长,倒不在乎这一时半刻。”停了一停,又道,“听闻你昨夜自己去了定乾宫?”

  我一怔,随即起身,垂头含一丝羞赧与甜蜜:“只因玉机太过思念陛下,实是放肆了。请太妃责罚。”

  林太妃打量着我的神色,微微叹息。她也不唤我坐下,反坐直了身子,郑重道:“我也是看着你长大的,自然盼着你好。你在宫里熬了这么多年,才有今日的归宿,实是不易。你是个能干的孩子,皇帝也对你寄予厚望。要长长久久地过太平日子,守礼是第一要紧的。”

  我连忙拜下:“玉机遵太妃旨意。”

  林太妃道:“好孩子,起来吧。”又向遥思道,“把这些红豆糕给漱玉斋送去。”遥思应了,将红豆糕端了下去。余下的半块糕食之无味,三两口吞入腹中,便告辞出来了。

  回到漱玉斋时,糯米红豆糕早就被重新摆了盘,放在桌上。我瞟了一眼,沉默不语。银杏见状,向两个小丫头道:“将糕先收起来。”又问我,“姑娘在济慈宫,想必没有吃好,有新鲜的栗子羹,奴婢早起命人熬的,姑娘用一碗吧。”

  我点了点头,银杏示意丫头去取,一面道:“姑娘昨夜宿在定乾宫,宫里议论很多呢。”

  我哼了一声:“可不是议论多么?连太妃都惊动了,特地叫了我去,说了一篇守礼不守礼的话。”

  银杏笑道:“太妃向着章华宫那边,姑娘是知道的。太妃无非是想姑娘尊重章华宫那位,反正彼此嫌隙已深,陛下只要听不进谗言,反倒能相安无事。”

  我叹道:“太妃与章华宫也就罢了。只是他,对我与太宗当年之事,忌惮很深。”

  银杏诧异道:“皇上不是知道姑娘与太宗皇帝并无……那样的事,怎么还会……”

  我冷笑道:“男女之事算得什么?他是忌惮我用应对太宗的法子来敷衍他、欺骗他,‘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137]。”

  银杏不屑道:“这算什么?当年姑娘可是费心救过圣上的,如今倒嫌姑娘太聪明了么?莫不是想‘兔死狗烹’?!”说罢惊觉失言,掩口道,“奴婢不是说姑娘是……”

  我笑道:“你说得不错。杨遵彦有言:‘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狗。’[138]将来的路长着呢,希望他懂得这个道理,咱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银杏怜悯道:“姑娘若觉得辛苦,不争也没什么。”

  我接过她手中的桂花栗子羹,但见浓稠金黄的一碗,飘着猩红色的花屑,虽不甚热,端久了,贴着碗壁的指尖却烫得生疼。吹散了雾气,我淡淡道:“罢了。还是说说外间有什么议论吧。”

  用过桂花栗子羹,我站在廊下看绿萼与采衣给漱玉斋的宫人们分赏东西。太阳在天上是光灿灿的一团,枝影落在地上是灰蒙蒙的几树。新君登基的庆典还没有过去,宫中将大宴三天,皇城已有一年多未曾闻得小丫头们得了赏赐的笑语。

  深紫天幕下,松涛阵阵,枪影纷纷,玉枢冰冷轻蔑的神情,亘古犹存。我疲惫不堪地走到她的面前,领受我应得的责备与蔑视。无可辩驳。

  如此呆了一会儿,银杏以为我累了,便笑道:“姑娘上楼歇息一下?”

  我深深叹了一口气,正待转身进屋,忽见小钱走了过来:“启禀娘娘,顺阳郡主来了。”

  我又惊又喜,连忙迎了下去。只见高曈带着两个丫头走了进来,见了我娇声唤道:“娘娘万安。”她一身淡水绿广袖长衣,外罩鹅黄色镶毛大氅,额间一条银丝镶粉珊瑚蔷薇花抹额,笑语盈盈,娇丽可爱。记得在青州,她的眼神犀利而清冷,蕴含无限嘲讽,今日却柔若碧水,煦如东风,早已不是昔日伤心与讥诮的模样。

  我扶她起身,笑道:“还在想妹妹几时回京,这便见到了。”

  高曈笑道:“兄长登基,我怎能不回来?”

  我关切道:“母亲回京了么?她老人家身子还好么?”

  高曈道:“母亲身子很好,只是习惯乡居,不愿再进京了。”对于朱云的死,母亲虽一直不忍问,但她终究还是怨我的,否则怎么连册封这样的大事都不肯露面?分明我的婚事,我这个人,于母亲已可有可无。高曈见我露出失望的神色,忙又道,“不过母亲终究惦念二姐的终身大事,得知二姐要嫁给兄长,心里也是高兴的。”

  我笑笑,携起她的手一道进屋:“妹妹进宫来,可去济慈宫看望过太妃了?”

  高曈道:“一进宫便去给母妃请安了,本来还要去见嫂嫂,恰好嫂嫂也在济慈宫,倒省了我的脚程。”

  我笑道:“我也刚刚从济慈宫回来。”

  高曈甫一端起茶盏,又放下,口角一扬:“我知道。二姐在济慈宫用早膳的时候,我和嫂嫂就在后面坐着。”

  我顿时吃了一惊:“这是怎么回事?”

  高曈冷笑道:“我一进宫便听见宫里议论纷纷,说昨夜是二姐宿在定乾宫。嫂嫂去向母妃请安,母妃还说嫂嫂软弱,嫂嫂劝了几句,母妃这才勉强消除了怒气。”我低头笑了笑。高曈又道,“我这个嫂嫂素来刚强,二姐还没答应嫁给兄长,她就要杀死二姐。如今这副贤惠的模样,我是没有眼睛看的。像二姐这般,想要什么直寻过去罢了,有什么呢?”

  启春向来待高曈亲厚,这番话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论起“想要什么直寻过去”,这样的直接坦诚我更是当不起。更何况朱云之死,她已推敲得十分透彻。

  我笑道:“我还以为妹妹恼了我,再不想见我了。”

  高曈笑道:“二姐是我两个孩儿的亲姑母,我怎能不见?”于是说了些母亲在青州的近况与两个侄儿的趣事,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便起身告辞了。我亲自送出漱玉斋。她的身影似寒冰下的春水明丽活泼,一径流向益园。

  银杏在我身后冷笑一声:“从前奴婢一直不明白郡主为何不揭发姑娘,今日才算一清二楚了。”

  绿萼道:“为什么?”

  银杏道:“郡主置身事外,姑娘必得领她的情。兄长胜了固然是好,若败了,她和她的儿女也有一条生路。如今这般境况,太妃与章华宫自然是厚待郡主,姑娘是她的姑子,又做了兄长的宠妃,郡主与她两个孩儿的前程,自是不愁。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初真是小看了这位郡主。”

  绿萼咋舌道:“看不出来顺阳郡主的心思竟然这样深。”

  我笑道:“郡主一直帮我照料母亲,她若不聪明,我也不能放心将母亲交给她。”

  景祐元年腊月初六,封信王太妃林氏为皇太后,王妃启氏为皇后,新平县侯朱氏为端穆贵妃。封庐陵王高朏为皇太子,贞德皇后李芸加徽号为道圣贞德皇后。册封当日,启春迁入守坤宫,我迁入遇乔宫。

  遇乔宫在守坤宫之西,又称西宫,从前是周渊与邢茜仪所居。掺金嵌玉的翟衣沉甸甸地挂在肩上,裙裾掠过青砖有清冽硬朗的声响。空旷的前院原本是供周渊与邢茜仪习武所用,如今大片的地砖被翻开,东西相对,植了两株光秃秃的大树。枝丫倔强向天,挂满了黄色的扇形布条,风一吹,发出轰轰闷响。

  我蹙眉道:“这是什么?”

  绿萼笑道:“这是银杏树。”

  我一怔,不禁转头望一眼跟在我身后的银杏:“银杏树?”

  绿萼笑道:“娘娘忘了么?从前咱们去于姑娘的永和宫,娘娘就羡慕永和宫里有两株两百岁的银杏树。”

  我一怔,笑道:“你不提,我竟一点也不记得了。”

  绿萼笑道:“娘娘的话,奴婢都记得一清二楚。”

  我摇头道:“植树便好了,挂着这些劳什子做什么?”

  绿萼笑道:“这是上个月姜敏珍特意唤了奴婢去,问了娘娘的喜好,奴婢随口说了些旧事,内阜院就移了两棵过来。现下冬天,就挂了些绢布当叶子。虽然比不上永和宫的那两棵老树,可也看出内阜院是用了心的。”说着仰起头,欢欢喜喜道,“银杏树总是一对一对地种,陛下与娘娘必定两情长久。”

  若高旸没有弑君,我与他未必不能“两情长久”。遇乔宫于周渊与邢茜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于我又何尝不是?那些绢帛裁成的银杏叶,灿烂而逼真,却又丑陋而恶俗。我叹道:“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