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亡不知戚
作者:小伍      更新:2023-07-29 08:08      字数:11989
  宫苑中雪光皑皑,中间让出一条数尺宽的道。湿气在砖缝中欲凝又散,脚下既滑又涩。一道道雪堆积在阶上,松散而齐整,像是在迎接谁,又像是送别谁。封若水拢一拢斗篷,扶着白露的手缓缓走下。裙裾扫过,琼屑飞舞。我只顾发呆,却没有察觉银杏已送了封若水回来。忽听她语含凄然:“想不到连董大人也……”

  我在袖中攥紧了五指,指尖贴在掌心忽冷忽热,张开一瞧,早已空无一物:“董大人是大理寺卿,施大人的遗体送回京中,自然先入大理寺勘验。尸身是何情形,董大人如何不知?想是为了不连累家眷,所以在府中自尽了。”

  银杏感佩道:“论起来,董大人不过请娘娘查了几桩案子,并无多少故旧之情,却为此丢了性命。”

  我叹道:“先帝被弑,是忠臣孝子自当痛心疾首,苦思如何回报天恩,又何须什么故旧之情?施大人与我又有多少故旧之情?更不用提韩钟圻与廖恽两位大人。都是效忠先帝罢了。”

  银杏道:“娘娘所言甚是。当初禁军封锁畋园,若不是董大人带奴婢与钜哥哥进去,先帝的死因永远无法大白于天下。”

  有一种无奈,是看惯了前人的错失,却不能置喙。还有一种,是我已尽力,却终究无能。我今日的败落,是两者兼而有之。“尽全力”算什么安慰呢?败了,就是败了。我合目,眼前是积尸如山的洛阳城,皮肉黏在城墙上,挂在枪尖上。展目四望,灰白的天,灰白的火,灰白的眼神,灰白的怒吼。“那又如何?我败了。”

  银杏忙道:“那也不见得,荆州尚未平定,昌王也还活着呢。”

  我哼了一声:“他剿灭宇文君山与王甯,是何等迅捷?如今荆州残部所余无几,他却不立即讨伐,偏要等来年,这是为何?”

  “为何?”

  “荆益败将,困守江陵。不肯离巢速斗,势必不能久。官军坚壁襄阳,可待其自毙,故此他迟迟不肯发兵。江陵不过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银杏道:“那昌王呢?”

  我冷笑道:“昌王既已为回鹘归义王,再起兵,便是贼寇。他已失了民心,再不可能成事了。”

  银杏赞叹道:“胭脂山的天子气,果然不虚。”

  话音刚落,忽听门外一阵踉踉跄跄的脚步声,锦帘一掀,一阵冷风扑面而来。绿萼失魂落魄地奔了进来,呆在当地咬着唇忍住哭泣。她必是已得知施哲的死讯。银杏不忍看,忙退了出去,帘幕合拢得慢了些,没有拦住绿萼钻心的哭声。绿萼伏在我的膝下,大哭不止。我抚着她的鬓发道:“哭吧。”

  这一场哭泣,像是无边无际的大雨,整个天地都痛快了,也凉透了。绿萼哭了小半个时辰,方才停下。她抬起头,整张脸都是肿的。我扶她起身:“出了这个门便不准再哭了。”绿萼点了点头。我拉着她并肩坐着,为她擦干泪水,“我知道你的心意,可你终究不曾与施大人常年相处,何至于如此伤心?”

  绿萼道:“施大人是奴婢害死的。”

  我叹道:“你是说先帝崩逝后,是你领银杏与刘钜去了施府么?那不怨你。”

  绿萼迫不及待道:“是奴婢!是奴婢!娘娘当时受了重伤,病倒在信王府。是我引带银杏与刘钜去寻施大人的,如果施大人不知情,侯爷也不会被腰斩,娘娘就能好好地嫁给圣上,或者根本不必进宫。都怨奴婢多事。”说着握住脸又哭起来,“自娘娘行事以来,奴婢无日不责备自己。是奴婢害死了施大人和董大人。”

  我一哂,却也分不清此刻是哭是笑,只觉得唇角一颤,双颊细细两行湿冷:“你有大功,施大人为先帝而死,死而无憾。你何必为此事自责?”

  绿萼摇了摇头:“奴婢没有娘娘想的这样好。奴婢……奴婢只是想找借口见施大人一面,奴婢从没想过银杏与刘钜能这样快破了悬案。早知会害死施大人,奴婢便忍着不去寻他了。”说罢低下头,不敢看我。

  我越听越奇。原来高曜的死因偶然大白于天下,却是因为绿萼对施哲难以抑制的相思之情。倒也不奇怪,毕竟在这皇城中,每一件情事,都勾连着国事。对绿萼,我心中有愧。

  挣了片刻,我只得道:“你没有错,是我误了你。你若愿意,就代我去施府拜一拜施大人。如果泰宁君不反对,你就多留几日也无妨。活着不能在一起,死了便尽一尽心吧。你也该好好想一想以后的路。”

  绿萼怔怔道:“什么以后的路?”

  我微微一笑:“你不必像我一样,明明心中憎恶,却还要在皇城中度日。你可以选你喜欢的路走。”

  绿萼焦急道:“姑娘这是要赶我走么?”

  我叹道:“你知道每天精心服侍一个仇人,对他强颜欢笑是何等难过?直可说度日如年。我这一生,已无可转圜。而你,大可不必。”

  绿萼道:“姑娘——”

  我笑道:“我可以为你指一户好人家。如果你不喜欢嫁人,我可以安排你去越国夫人府。若泰宁君愿意,你就留下来服侍她也好。毕竟施大人已经不在了,多个人怀念也没什么不好。”

  绿萼嗫嚅道:“服侍泰宁君?”

  我与绿萼俱是一怔。恍惚还是那个夏日清凉的午后,采薇对绿萼赞赏有加:“这样的丫头还不好,干脆送给我使好了。我身边的丫头婆子们,都没有绿萼姐姐这样的爽辣和口才。”绿萼认真道:“终此一生,奴婢只愿跟着姑娘,服侍姑娘。”采薇本是玩话,这一番回答却让她讪讪说不出话来。

  如今想来,那拒绝的答案不知承载了多少深情,才会变得不合时宜的沉重。八年过去了,她的回答从未变过:“奴婢与娘娘自幼相伴,却远不如银杏懂得娘娘的心思,直至今日奴婢才体会到娘娘的煎熬。奴婢要陪着娘娘,这辈子都在娘娘左右。”

  我欣慰道:“好。我们永远在一处。”

  景祐元年就要过去,下一个年号是太平。“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己,篡统之主,必速建以系众心”[141],新君受禅,心中最渴望的是一个“平”字,尚且不够,还要在前缀一“太”字,方才有永世安稳之意。

  元日乃启春三十岁的寿辰,我早早备了寿礼,除夕那日命银杏送去。银杏回来道:“奴婢去的时候,皇后正在和皇长子看姑娘绘的肖像,想是皇长子裱了献给皇后的。母子俩和乐融融,两位公主也在膝下又说又笑。皇后一高兴,还赏了奴婢好些东西呢。”说罢翻出荷包,却是金锞子。金光灿灿的半袋子,铸成四时花样,丝带吊在指尖,勒出浅浅一道晕红。

  我笑道:“寿礼是按制备的,并没有多余。皇后却如此重赏,真好阔绰。”

  银杏道:“奴婢以为,这是皇后感念姑娘弥合他们母子亲情的善意。”

  我笑道:“皇后没有皇子,说不定将来还要倚靠这个养子的。为着夫君的皇位,她已付出太多,自然一步也不能走错。你既说她有善意,那你就好好收着。”

  银杏系紧细带,随手将荷包丢入屉中:“奴婢要它做什么?还是娘娘收着吧。奴婢以为,皇后当日要杀娘娘,多半还是忌惮娘娘,怕娘娘坏了事。事后皇后也曾向娘娘谢罪,多少还是顾念旧情的。再者,后妃不和,圣上整日在后宫,也不会高兴的。”

  我笑道:“你既这样说了,我就姑且收着。彼此都有善意,日后皇太子被废了,也好过些。”

  银杏听闻“皇太子”三个字,面上僵了一僵,斟酌道:“娘娘说皇后事事小心在意,唯恐得而复失。奴婢斗胆也问一问娘娘,这一入宫,除却皇太子,娘娘就真的不在意别的了么?”

  锦绣华袍,织纹蜿蜒,委蛇盘踞,绵绵不绝。死死裹住被玷污的残躯,衰败到骨髓。我淡然:“我出身卑微,身无长物,从来就没有什么可付出的,自也没有什么可在意的。唯此一身,唯此一命,都交予先帝。”

  除夕夜宴摆在了延秀宫。家宴清静,服侍的乐工也只五六人而已,丝竹悠悠,清音袅袅,和风畅畅,香氛郁郁。母慈子孝,夫妇恩爱,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我不过略坐一坐,便告病回宫。

  银杏一面扶我登辇,一面道:“娘娘怎么不多坐一会儿,奴婢看圣上眼巴巴地看着,就指望娘娘多留一会儿呢。这会儿回宫了也没有好酒吃。”

  我笑道:“难道我是为了喝酒?人家有儿有女的一大家子,我坐在那里算什么?皇后也未必喜欢我坐着,碍眼得很。”恰逢小钱依命来接我,我便问他,“菜肴点心都送去北宫了么?”

  小钱的脸被火光照得通红,笑嘻嘻道:“金水门下钥前就送去了,简公公收了。贞德皇后还赏了奴婢几口热酒吃。”

  我嗯了一声,一路无话。回到昭阳殿方才嘱咐小钱道:“我不便总去北宫,你要多联络着小简,常通声气才好。只是也要记得长话短说,别惹出闲话。”

  小钱躬身领命。却听银杏嗔道:“这话娘娘都说了一百遍了。”

  小钱笑道:“娘娘放心,奴婢识得分寸。比如今日晌午,前面的小任说,要来遇乔宫给娘娘磕头,奴婢就代娘娘赏了,一面回绝了他。”

  “小任?”我一怔,“便是那个服侍李演终老的孩子么?”

  小钱道:“正是。李公公死后,他就在谨身殿侍奉宫宴,如今整个膳房,他管着一大半。”

  那夜,朝中正为春宫正位而饮宴欢歌,宫中亦望趁着主君欢喜,多得些赏赐。只有小任守着重病垂危的李演,直到他死去。因这件功劳,他被调入谨身殿侍奉,七八年下来,竟也成了执事。我记得他矮小而白秀,不知穿上内侍供奉官的服制,是什么模样。我笑道:“侍奉宫宴是个露脸的好差事,让他好好服侍。请安就不必了,你就代我好好赏他。服侍得好,来日自有相见的时候。”

  小钱应了。忽报方太医来了,于是把脉望色,战战兢兢忙了半日,确认我无事,又絮絮嘱咐了一番,这才回家。银杏笑道:“宫里明明有当值的太医,方太医好端端在家里过年,却被圣旨急召进宫。都是娘娘一句告病的不是。”

  小钱道:“娘娘的病素来是这位方太医看的,药也是方太医配的,换一个大夫也不知道娘娘的病历,自然不放心。这是圣上心疼娘娘的地方。”

  我一哂。忽见眼前一亮,却是宫外烟花的余辉洒在了窗纸上。也是这样的除夕之夜,我和熙平对面坐着,暖阁外是莹莹昏烛与茫茫缞绖,欢声笑语间杂哀哀哭泣,新的一年却没有新的期盼。绿萼有三日没有回来了,此时她与采薇相对而坐,会说些什么?或许什么也不必说,清醴素香间,一齐怀念深爱之人。怀念,也是一种新的期盼吧。

  第二日是元日,又是启春的生辰。清早,随帝后一道拜见过林太后,又去守坤宫拜寿。呆坐着无话可讲,磕了两个头便出来了。忽而想起,这便是宫中妃嫔太少的坏处了,没有足够多的笑容和闲话支撑起皇后的雍容和贵妃的静默。一妻一妾闲坐着,平分秋色。启春请我午间来椒房殿宴饮,我照旧推身子不舒服,婉言拒绝了。

  整个上午,内阜院与各宫的管事依次往守坤宫与遇乔宫拜年。我命银杏放赏,来人一律不见。正歪在榻上读书,忽觉有人推了推我的腿,我支起身子一瞧,只见高旸笑吟吟地站在榻旁,一身赤色团龙锦袍,粲粲如旭日东升。我正要下榻行礼,高旸按住我道:“罢了。听太医说,你也没什么病,好好的不见人,分明是犯懒。”说罢在我脚边坐了下来。

  我索性掉过头,倚在他肩上,照旧捧着书看。高旸将书一抽:“我来了,你也不陪我说话。”

  我抢回书,拿过一枚银叶子,夹在书页中:“能与陛下在一起就好,何必多话?”

  帘幕半卷,沉香细细。西偏殿雪光黯淡,恰好只能照亮一页书并高旸微青的下颌。我扬手摸了摸,顺势钻入他的怀中。高旸叹道:“你本就好静,又不肯见人,这样一来就更孤单了。我命人接你母亲进宫陪你可好?”我摇了摇头。他又道:“你不肯去定乾宫,我也不能天天来,这样恐怕闷坏了你。”

  我柔声道:“我知道你在我一墙之隔的地方坐着,便怎么都好。故人相知,何需朝朝暮暮?”

  高旸的心跳陡然沉重,他长长叹了一声:“说起故人相知,我想起一个人来。当年我在西北,他与文泰来一道弹劾高思谊,还替我将伪造的书信发回京中,若没有他,太宗未必就这般轻易地放过我。皆是因为他家与熙平姑母交好的缘故。我与他也算是故人,他却要反我。”

  他在说裘玉郎。我只做不知:“陛下处死他了么?”

  高旸道:“我本不想杀他,奈何他不肯归降。得到了天下,却得不到人心。”这话听不出悲喜,亦听不出惶怒,却有一丝淡淡的愧意。

  我听他喟叹人心不服的怅然,我心中竟有些许安慰。或许他日后会是一个好皇帝吧。

  我宽慰道:“‘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142],做国君的,就是要有一副好肚量。天长日久,天下人的心,迟早都是陛下的。”

  午间的时光温暖而沉静,檐下冰凌融化,滴滴答答的声音清晰可闻。昭阳殿的华光铺展出去,又翻卷回来,重重光影,如千灯一室。我在暗中窥望,仿佛置身大千世界之外,连影子也不会留下一抹。伏在他的怀中,便是贴住了大千世界的琉璃粉光,省去了许多遣词造句的力气。

  只听高旸在耳边娓娓道:“有你在我身边,自是不怕得不到人心。前几日高朠的事,我都听说了。太后听了,也很欢喜。早就想来告诉你,就是朝中事体太繁。”

  我懒怠回答,合上眼睛轻轻嗯了一声。他又道:“你姐姐上了一道密折,你知道么?”

  他左肩一动,我绾一绾鬓发,缓缓坐直了身子:“密折中说什么?”

  高旸道:“密折中说,她情愿将东阳郡王继嗣废骁王一脉,请更名高晆。”

  我一怔:“哪个晆字?”

  高旸道:“左日右圭。”晆,乃离别之意。高晅离别宗室,玉枢离别皇城。从日的字那样多,玉枢偏偏选了这个,无情而贴切。高旸问道,“这个字只偶然在人名中见到,究竟是何意?”

  我如实道:“是离别之意。这道密折,陛下准了么?”

  高旸道:“东阳郡王毕竟是你的亲外甥,你说呢?”

  我微笑道:“请陛下就准了。”

  高旸笑道:“这主意是你给她出的吧。”

  我笑道:“是。晅儿是太宗之子,我不想他的名分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高旸唇角微扬,也不知是赞许还是嘲讽:“你怕我杀了他。”

  我摇了摇头:“若真有那么一日,有人拥戴晅儿谋反,哪怕陛下有心饶他一命,我也会劝陛下杀了他的。”

  高旸道:“胡说!我们自幼在一处,我绝不会害玉枢的孩子。”

  我坦然一笑:“骁王逆案已过去近三十年,孤魂滞魄,无人祭祀,甚是可怜。他是陛下的伯父,陛下理应对此事有所处置。高晅继嗣骁王,既杜绝反臣之心,又使骁王飘魂血食,不是两全其美么?我不想陛下日后公私两难,还请陛下做个决断吧。”

  高旸叹道:“骁王是逆党,虽可矜恕,不能翻案。即便开恩恢复属籍,也不过是个庶人。你姐姐的孩子若继嗣骁王,从此也只能是个布衣,你舍得么?”

  我欠身淡然:“全凭陛下圣裁。”

  高旸在遇乔宫睡了半个时辰,方才去守坤宫赴启春的寿宴。

  午膳用得晚,午后起身,日光已西移。掀开帐幕呆坐片刻,白茫茫的一面窗,照得人头晕目眩。时光像黏腻的麦芽糖,被扯得稠密而细长。我的耳目不知为何忽然灵敏起来。周遭静得怕人,室内有和软的风,吹破光幕,露出难以察觉的残破。我缓缓走到窗前,举手摸索。日光与雪光包裹住手指,勾勒出薄脆的骨相。忽有细冷的风钻入掌心,原来窗纸已不知何时破了一条缝。缝隙向下弯折,像不悦的唇角。下唇噗噗颤抖,风像蛇信子,一下一下舔舐着掌心。

  这在遇乔宫的执事采衣看来,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在我看来,却甚是蹊跷。糊窗的纸虽然薄,却也不是一指头就能戳破的。破损的边缘如此齐整,线条对称如刀切一般,分明是利器所为。

  我披了衣裳四下寻找,终于在正对着破损之处的金砖地上、熏笼的兽角边,发现一枚亮闪闪的物事。拾起一瞧,竟是一枚黄铜三棱梭。

  自刘钜与华阳走后,除了那一枚用丝带穿着的三才梭还系在银杏胸前,不论是在寿光、仁和屯、新平县侯府还是宫中,都没有留下他们一星半点的痕迹。我唤银杏的声音不免颤抖而尖锐。银杏连忙进来,问道:“娘娘醒了。奴婢催水去。”

  我将三棱梭递与她瞧:“这是你的?”

  银杏吃了一惊,忙自领口掏出丝带穿好的三棱梭:“不是。奴婢的在这里呢。”

  两枚三棱梭在她雪白的掌心中并排躺着。从景灵宫到新平县侯府,从咸平十八年至今,一枚是系了缯带的老旧羽箭,一枚是砥镞磨光的新造利器。我与银杏相视一眼,齐声问道:“这一枚是哪里来的?”

  银杏将两枚三棱梭攥于掌心,忽然眼中一亮:“是钜哥哥回来了?”说罢又不可置信地摇了摇头,“不,他不是已经与华阳公主离开京城了么?”

  我问她要过那枚三棱梭,与窗上的裂缝比对了一番,看了看落地之处,又拨开缝隙望一望对面的高墙,方转头微微一笑道:“谁说离京了就不能回来?”

  银杏掩口道:“莫非钜哥哥想通了?要来杀了——”

  我摇头道:“钜兄弟言出必行,既说过不会行刺,那就不会。可是他不会,不见得旁人不会。”

  银杏怔了半晌,失声道:“华阳长公主!”

  沈太妃薨逝后,我在侯府养病,华阳仗着一身武艺,涉险入京寻找刘钜。我恨她辜负了睿王的苦心,恨她耽于情爱不顾身家性命,忍不住出言讥讽——“亏得殿下还是太宗皇帝的女儿!一身武艺,只为逾墙入室,掳人劫财?还是墙头瓦上,与人幽会?”

  脱身藩篱,青山绿水,鸳盟克践,鹿踪远逸,于她已是最好的人生。然而她竟肯回来,担起人生的重责,不枉龚佩佩为她而死。“华阳是太宗之女,先帝的亲妹妹,她要复仇,天经地义。想必她的功夫已得刘钜的真传,比之七八个月前,当更有进益。”

  银杏不解道:“既要……做这件大事,那钜哥哥送来这枚铜梭又是什么意思?”

  我叹道:“刘钜知道我嫁了他,大约心中不忍,所以前来示警。或者……让我预备好后事。”

  银杏道:“几时动手?”

  我想了想:“圣上晚间在谨身殿大宴群臣,散宴后会去皇后那里。大年下的,宫里人不多。夜深人静的最好下手,想来应在守坤宫寝殿。”说着冷笑一声,唇齿间满是怨毒,“‘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粉骷髅’。痛快!”

  银杏叹道:“如果钜哥哥来示警,是不愿娘娘没了夫君。娘娘这是不打算告诉圣上了么?”

  我冷笑:“当然要告诉。”银杏不解,瑟瑟然不敢再问。我又道,“你先去唤小钱来,然后亲自去北宫,告诉小简,让他们晚上警醒着些。”

  银杏应了,终是鼓起勇气追问道:“那娘娘打算几时告诉圣上?”

  我一哂:“谁说我要告诉他了?”

  天刚黑,小钱便回来禀告:“宫宴还未开始,封大人他们已经进宫候着了。奴婢已将东西给封大人瞧了。封大人回说,今晚政事堂本是苏司政当值,他已向苏司政说了,因自己独自在京,在哪里过元日都是一样,因此苏司政乐得回家团聚去了。东西奴婢已经拿回来了。”

  我笑道:“你没让封大人知道,这东西是遇乔宫传递出去的吧。”

  小钱道:“是小任派了一个孩子拿去的,话也是回给小任的,奴婢并没有露面,娘娘就放心好了。”

  打开素封,取出纸片,但见石边画着寸许长的竹节,除此以外空无一物。小钱笑道:“封大人一见就明白了。恕奴婢愚钝,不知这是什么意思?”

  银杏在一旁笑道:“土石上有竹子,一寸长,这是一个‘等’字。娘娘是让封大人散了宴后等一等。”

  我淡淡道:“封大人数度起落,明知当今不喜欢他,还肯入京为官,自然是想做些事的。今夜有事,他怎能不等?”说着将纸片塞入封套,银杏揭开薄胎灯罩,热气涌出,纸封被吹得稍稍一歪,随即被舌焰吞卷,一寸一寸化成了灰烬。我将它丢入无水的瓷盂中,火光照亮内壁的鱼纹,鼓胀的双眼现出许多生动的表情。

  夜深了。汴城灯火漫漫,泛起清杳的光雾。穹顶四合,密不透风,银汉迢迢,星光熠熠。是何等魅惑的夜色,结发夫妇依旧年轻力壮,床几之间,十指相扣,坐揽江山无余。

  我熄了灯,默坐于窗前,像一只猫头鹰立在枝头,俯视岩穴中的猎物。守坤宫近在咫尺,虽隔着土石,地下的蠢动仍一目了然。

  已是子末丑初。

  银杏提着灯换了浓茶上来,疑惑道:“都这样晚了,中宫那边怎么还没有动静?”

  我轻声道:“还早。”

  银杏忐忑唤道:“娘娘……”

  我笑道:“别怕。若华阳不来,至多空等一场,也没有什么。”

  银杏叹道:“娘娘眼睁睁瞧着华阳刺杀陛下,便一点都不心疼么?这会儿去告诉陛下,还来得及。”

  我冷笑道:“先帝隐忍半世,勉强做上太子。才登基五年,刚刚做了爹爹。他好端端去畋园狩猎,却糊里糊涂地被人暗算了。若不是薛景珍,不是绿萼,不是施大人、董大人,不是你与刘钜,他便饮恨黄泉,永世衔冤。高氏、曹氏与朱云都已偿命,也该轮到他们夫妻了。”

  银杏沉默半晌,低低道:“他二人回来了也好,娘娘少了许多煎熬。”

  正说着,忽听有人拍门。银杏身子一颤,险些从地上跳了起来:“奴婢去开门。”

  我止住她:“开门不是你该做的。”

  银杏恍然,退了半步:“是……奴婢造次了。”

  期盼了许久的事物,也明明知道它是什么模样,猝然降临依然叹为观止。遇乔宫值房的灯亮起,一个老宫人提灯开了门。只开了一条缝,就被来人猛地推开,跌倒在地。烛火刚刚点着红绢灯罩,被来人一脚踩灭。她一气奔到椒房殿前,颤声道:“奴婢桂旗有紧急事求见贵妃娘娘!”连说了几遍,我这才令银杏点上灯。外面值夜的宫人见寝殿中亮起灯光,这才敢叩门禀报。

  我命桂旗入殿,匆忙披衣相见。但见桂旗衣衫单薄潦草,一路狂奔后忽然停下,冻得瑟瑟发抖。她跪下叩头时,不敢以掌贴地,五指微曲,指尖一片赤色。她的裙上,斜印着一个血手印,瞧大小,当属女子——只剩了拇指与食指。

  我吃了一惊:“守坤宫出了何事?!”

  桂旗仓皇大哭,语无伦次:“皇上与皇后都死了,娘娘——”不待她说完,我提手便给了她一巴掌。桂旗愕然不语。

  我轻喝道:“胡言乱语!还不噤声!”

  桂旗复又磕头如捣蒜:“奴婢死罪!”

  于是头发也顾不得绾,匆匆裹了一件衣裳,便带着小钱、银杏与采衣,一径往守坤宫来。守坤宫灯火通明,宫人们将椒房殿围了个水泄不通。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不解、惊诧与恐惧。想是姜敏珍约束得好,尚算安静。

  桂旗排众入殿,不一时,姜敏珍亲自迎了出来,草草一礼,含泪道:“娘娘总算来了。”

  我一面跨入椒房殿,一面问道:“到底出什么事了?皇上与皇后如何了?”

  姜敏珍道:“皇上与皇后遇刺了,如今人事不知。”

  我蹙眉道:“刺客在哪里?女医何在?唤太医了么?”

  姜敏珍道:“女医正在服侍,奴婢已命人去唤了太医,至于刺客……”他满脸通红,忽然跪了下来,“奴婢死罪,奴婢就守在殿外,待听到皇后娘娘的呼声进殿,刺客已无影无踪。奴婢已派人告诉了殿前指挥使李将军,想来李将军已派人去捉拿了。”说罢掩面哭泣。

  殿前指挥使“李将军”,便是李威。高旸登基后,他不便入宫贴身服侍,于是高旸将禁卫军交给了他。我冷冷道:“确是死罪!起来吧。”姜敏珍颤颤巍巍地站起身,依旧呜咽不止。我又问道:“皇上与皇后在哪里?”

  姜敏珍道:“陛下移到了东偏殿,皇后在寝殿的纱橱里。”

  东偏殿燃了许多炭火,十分燥热。高旸被血浸透的寝衣并止血的棉布被抛在一旁,身上腿上到处是伤。女医正指点宫人按住伤处止血。因失血过多,高旸面色惨白。

  我问道:“龙体如何?”

  女医如实道:“启禀娘娘,陛下为铅弹所击中,自腰至肩七颗,腰身以下两颗。外创过重,内腑亦大损,脉息微弱,只怕……”

  我蹙眉道:“铅弹?”说罢回头望了一眼姜敏珍。

  姜敏珍愕然道:“莫非是火器所伤?可奴婢在外面并没有听见声响。”

  不是火器,是机栝。火器不可能近距离射出那么多弹子,同时打遍周身。我冷冷向女医道:“你们不是会缝合么?”

  女医跪下泣道:“娘娘恕罪。奴婢们只会处置刀斧跌堕之类的外伤,而陛下伤及内腑,奴婢不敢擅自主张,还要等太医来做主。”

  我不理她,又往寝殿的纱橱中看望启春。启春亦昏迷不醒,肋下被划了长长一道伤口,皮肉翻起,露出白森森的肋骨,形状甚是可怖。右手被利刃削去了三根手指,已被包扎妥当。女医正忙着止血,一面回头催热水与桑白皮线。

  回到寝殿,我立在北窗前。窗是虚掩的,原本应当一尘不染的窗台,竟多了一层浮尘,拈在指尖尚有衰草的气息。北窗外,是守坤宫的后花园,一径向北是益园,再向北,便是金水门与玄武门。是了,十七年前的冬夜,我也是由益园翻入后花园进入寝殿劝服裘后退位的。刘钜与华阳,也不是头一回来守坤宫的寝殿了。这条暗道,竟是百用不厌呢。

  姜敏珍道:“娘娘在瞧什么?”

  我指着后花园道:“刺客是从这里逃走的。后花园与益园无人巡夜,刺客如入无人之境。只要避开金水门与玄武门的侍卫,便能越墙而走。这刺客是个高手。”

  姜敏珍瞠目道:“怪道奴婢一进来,刺客便不见了踪影。可奴婢进来时这扇窗并没有开着。”我横了他一眼,“那是你眼盲!”姜敏珍连声告罪。

  我走出寝殿,坐在凤座下首。姜敏珍命人奉茶,又唤了几个小内监在门首,恭恭敬敬道:“如今帝后重创,社稷垂危,还请贵妃娘娘做主。”

  我嗯了一声:“今日政事堂是谁在当值?立刻宣他进宫。宣大将军文泰来,殿前指挥使李威。请贞德皇后与皇太子过来,暂且安置在东配殿的暖阁里,派几个老成的宫人侍候。请封女典过来。皇太后素来身子不好,切不可惊动她老人家。”停一停,我又问姜敏珍,“你还没有将此事报去济慈宫吧?”

  姜敏珍满头大汗:“奴婢纵然糊涂,还不敢擅自惊了太后。”

  我淡淡道:“那就好。”于是众人领命,各自散去。

  银杏为我草草绾了头发,我整一整衣衫,这才往东偏殿去看望高旸。白日里与我同榻而眠的男人,现在一只脚已踏入了鬼门关。我冷眼看着,心中甚觉可惜:华阳毕竟没有杀过人,下手还不够果决,若换做刘钜,含光剑下岂有生还之理?

  血腥味沿着热力散开,化作一股奇异的香气。我掩口轻轻嗅着,活像一个嗜血的怪物。

  银杏以为我不惯殿中的气味,轻声劝道:“娘娘还是出去坐着吧。”我点了点头,依旧往椒房殿坐着。

  两名当值的太医先到了,一人往东偏殿去,一人往寝殿去。守坤宫既已有主事之人,宫人们便各居各司。水烧滚了,热腾腾地担了进来,呼吸间润泽了许多。椒房殿大门紧闭,只留一扇偏门供宫人出入。周遭安静而又忙碌,贴身服侍启春的几个宫人本来一直在哭泣,见状不敢再出声。

  不一时封若水来了。不待她行礼,我便迎了上去:“皇上与皇后遇刺了,现下情形很不好,请妹妹立刻拟一张逊表,再拟一张遗诏。”封若水掩口愕然。我又道,“皇太子退位的逊表,立皇长子高朠为皇太子的遗诏。我已召了宰相与大将军入宫,一旦山陵崩,就让高朠即位。”

  封若水更是吃惊,携着我的手向里走了几步,悄声道:“我还以为——姐姐难道不让皇太子即位么?”

  我叹道:“皇太子即位已全无可能。倘若帝后驾崩,大将军文泰来与苏司政一定会扶立皇长子。命高朏即位的诏书,根本出不了守坤宫。恐怕不待天亮,不但高朏活不了,连东阳郡王也不能幸免。”

  封若水会意:“太伯文身断发以避季历,东海数陈恳诚愿备藩国。”[143]

  我叹道:“帝后遇刺,此是危机,亦是高朏活命的良机。唯有这样,高朏或许有望平安长大。且今日不论帝后如何,妹妹与我临机决断,俱有拥立之功。”

  封若水叹服:“姐姐以退为进,实在用心良苦。”

  我笑道:“妹妹知道我的心就好。笔墨已备好,请妹妹拟诏。”

  趁封若水拟诏的工夫,我又往东配殿来看望李芸母子,三言两语安慰了一番,仍旧往椒房殿坐着。李芸虽是满目焦虑,然而周遭人多,她也不好多问,只拉着我的手道:“一切但凭贵妃裁处。”

  宫外的太医陆续进宫,在东偏殿低低商议医治的方案。听方太医说,高旸伤势太重,死生难料,启春受的是外伤,虽失血过多,却无性命之忧。于是我嘱咐众医好生医治,又许下千金重赏。

  从东偏殿出来,不觉暗自好笑:“伤势太重,生死难料”,当初高曜脑后中弹躺在寝殿之中孤零零地待死,何尝不是这般情形?然而曹氏待他可有半分怜悯?今日之我,比昔日之曹氏,堪称圣贤。罢了,天道幽微,深不可识,我今日顺应天道,自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封若水一挥而就,拟好了逊表与诏书。我读罢笑道:“无一字可改。”于是命将逊表拿去东配殿,让李芸誊抄。

  直到寅时,封羽、文泰来与李威三人方才进宫。待姜敏珍说明情形,屏退宫人,三人入东偏殿拜望高旸。一时出来,只在阶下躬立。封若水更换朝服,出殿朗朗读过逊表和诏书。我依旧在椒房殿中安坐,并不露面。

  遗诏曰:“朕以不德,嗣承大业。念祖宗遗统,方夙夜匪遑。恐忽遭凶慝,无以托四海。尧禅舜让,文王舍伯,天下为公,惟德是与。皇长子朠秉性温良,端方有识,地居长嫡,次第当升储嗣。其立为皇太子。钦此。”

  文泰来与李威听罢立刻道:“臣遵旨。”封羽附和。我又命人收拾出值房来,请三人坐等。

  天快亮了,太医们终于退出东偏殿,在阶下商议用药。我默默坐在榻前,轻轻揭开锦被,指尖虚抚过高旸身上的血迹,生平第一次,对着这张熟悉的面孔,心中无爱亦无恨。

  忽见启春一手按胁,一手扶着宫人走了进来。她披散着头发,面色惨白,双颊被泪水冲刷得几近透明,早已无今晨的雍容丽色。

  我连忙让了开去。启春看也不看我,腿一软,伏倒在榻上,用完好的左手握住高旸的指尖。尚未开言,已气堵声噎,泪如雨下。忽见她胁下有一点赤红似焰火骤然洇出天空,一点又一点,迅疾连成一片。她似是无觉,自顾哀哭。自我识得启春,还从未见她如此伤心。我本无泪,听她的泣声,竟也有些心酸了。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启春便停止了哭泣。只是不论宫人怎么劝,都不肯离开。她不问太医高旸的伤势如何,也不问我朝中事体如何安排,只一味呆坐,怔怔望着高旸,良久不动。晨光透过纱窗,掠过启春弯曲的腰背,为高旸的脸覆上一层淡淡的光辉。启春乌发委地,宛如流金瀑布。

  在生死边缘,亦无忧无惧。

  我远远望着,忽觉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虚茫。如此强烈的悲喜爱憎,于我已是遥远的梦境。琉璃罩中的大千世界,从此再不与我相干。“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144],我的人生,已近终了。而太平元年,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