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留在东北 17
作者:沙柳273      更新:2023-07-29 08:37      字数:3553
  大伙正准备春播的时候, 又一精神下来了。农村要实施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的方法就是将家里的土地和牲畜、大宗农具拿出来入社,统一使用,最后由社付给报酬。

  或作价入社, 由社分期付款,劳动成果按劳动资料股和劳动付出分配。土地牲畜等劳动资料股低于劳动报酬。有一点,社员可以保留一点自留地,可以经营副业, 例如养殖。

  高家大小十九口, 每人留两分自留地,就是还能剩下三亩八分地。一般家家都选在自己家附近, 便于料理。

  冰兰找到高春喜:“爹, 趁现在还不给大哥批地基?先占上地方再说,不盖房不是还可以种东西吗?”

  高春喜一想有道理, 马上去找高寿昌,高寿昌也琢磨起来,小儿子回来结婚住哪儿?是不是也要批宅基地?于是高家在自己房子左右又多了两块地基。高永胜知道那是自己和弟弟的, 格外上心。

  抓空用树枝将地方围起来,不盖房还可以种玉米大豆。大黑马归了社里,村上专门在村委大院开辟了一块地方建牲口棚。老光棍、高寿昌和另外两个老头被选为社里饲养员。不用下地, 只伺候牲口。

  刚分到手的土地又不属于自己了, 山杏失望了一阵子。失望的不单单是她, 村里人一样不理解, 这样各家干各家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弄个互助合作社?上级精神永远是正确的, 农业合作社如火如荼进行着。

  高春喜和春雨两家分别抓了两头猪仔,社里鼓励家庭副业,家家都兴致满满的。原来还是允许有私产的,不是什么都共产。

  生产合作社最大好处就是小孩子们可以不下地,去上学。冰兰和高永星、高永强直接去了四年级。高永强十四岁,勉强可以继续上学。十五就要跟着下地干活了。

  即使上学,他们高年级的在春播和秋收也要跟着下地。这种全村人集中下地干活前所未有。现在没有是谁家的地了,都是集体公社的。

  到点上工,到点下工。村里人都听着村委大院那棵树上的钟声,那就是号令。每天有人记录点名,据说干一天活记一天工,干多少还有工分衡量。那都是以后分粮食的依据,偷懒的分到的只是一点点口粮。勤劳的会得到更多,一切按劳分配。

  高家有大黑马、马车、农具入股,将来有分红。所以冯氏不用上工,在家看着几个小的。

  胡晓蛮觉得自己孩子太小,丈夫有工资补助,就在家种种自己的六分自留地,养养鸡,也没上工。

  队上能分多少粮食大家心里没底,冰兰家将自留地全部种上玉米,房前屋后和新宅基地都种上粮食。所有人忙着大家和小家,都没底,都在尝试。

  冰兰依旧管着家里的鸡和猪,高春喜呼喝着儿子帮着干活,他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着慧珍在家里的活计。以前他不敢,现在自己说算了,孩子们也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多疼疼苦了这些年的媳妇。

  慧珍顺其自然享受着改变的待遇,将精力放在做针线和两个小女儿身上。

  就在大家忙着适应新生活时,高春晓回来了,开着一辆吉普。冯氏抱着儿子哭了好一阵子。上下看儿子好端端的才放心。等冯氏情绪稳定后,大家围着高春晓开始问东问西。

  冯氏招呼着媳妇们做饭,几个男孩子挤进来羡慕一身军装的春晓。

  高春江当过兵,明白吉普可不是人人可以开的。“老五,你当官了还是给首长开车呢?”

  “都不是,这是部队首长借给我用的,我们回防路过这边,首长让我回来看看。”

  “老五,啥时候回来?你爹都给你批好地基了,今年打算将你的新房起来”冯氏忙问。

  “娘,我可能会留在市里,这次在战场上幸运立了功,无意中救了我们师长。他说可以让我留在市里,做警察或在武装部。我想做警察也不错”

  “真的?那你伤着了没?”冯氏忙再检查儿子哪儿不对。

  “我没事了,都好了”高春晓拍拍自己的身体。

  儿子安全回来总归是好事,一家子和和气气吃了团圆饭,高永胜鼓起勇气告诉小叔自己也要当兵。高春喜愿意,赵慧珍也愿意。当兵回来幸运的话还能分到工作,如果像他小叔一样做个警察更好了!

  高春晓答应了侄子,很快走了。在市里做警察难道不回家?这房子还是要盖,不过将来儿子是不是要娶城里的姑娘?那需要多少钱?夫妻俩盘算着。

  这一年高春喜带着儿子将新房是地基挖了出来夯实。高寿昌招呼儿子们将春晓的地基也弄出来。两家在秋收前垒上石头基础,上面只能等明年再盖。

  秋收空前热闹,那么多土地的收成到一起该是多么震撼!场就做了三个,小孩子们天天过去看热闹。冰兰他们高年级的天天跟着下地干活。这种大集体好是好,弊端就是浑水摸鱼的一样拿工分。

  更有小偷小摸的,干活倒是热闹。尤其晚上连夜打粮食,那就是一场盛宴。秋收为了赶时间经常连夜将粮食打出来腾地方。大人们干活,小孩子们都去看热闹,灯光吸引来无数蚂蚱,冰兰带着几个拿了袋子抓蚂蚱。

  回来油炒一下,加上盐,孩子们吃的最少开心。下来的粮食依旧晒干先交公粮,再交提留,最后是村库里预留。给入社各股东分红,剩下的才是全体社员要分的粮食。

  高家分得股份给了老两口,各家就不用出粮食了。谷子分到各家,冰兰家分得五百斤。高春喜说不如自家落下的多。随后是玉米高粱、大豆、稻谷、红薯、土豆等等,社里没种菜,各家给了自留地,那就是给你们种菜的。

  冰兰家将自留地收获后,粮食还可以卖部分。家家都有这个打算,随后村里组织一批卖粮,粮食只能卖给国家,价格低的可怜。加上年底卖猪,平时卖鸡蛋。总体算起来,家家兜里都能装上钱。

  冯氏得到三十块钱,年底各家给点孝敬,整年就算圆满过去。春晓终于回来了,他做了一名警察,他将自己的户口带走了,成了市里人,端上铁饭碗。不久带回一个时髦的姑娘。

  小儿子将来有公房住,高寿昌笑了。高春晓将高永胜带走了,送到他所在部队直接参军。家里房子还是要盖,外面的人总要回来的。冰兰也希望盖起来,她总不能跟两个大男孩住一个房间吧!虽然中间拉了帘子,总归不是很随便。尤其半夜起夜,那是不管多冷都要出去。

  两边盖的都是青砖房,茅草顶,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新房盖起来后高春喜和赵慧珍搬到了新房,冰兰带着两个妹妹也搬进新房。那哥俩还留在老院子,总之是自在了。

  高永胜交出去的四百多块加上卖猪卖鸡蛋的钱算是干净了。

  年底高春晓结婚了,女人的嫁妆更气派,胡晓蛮生生比的到了脚下。冯氏将兜里的钱花的七七八八,婚事办得是十分体面。老两口跟着儿子在城里住了一个月才回来。

  冰兰家因为小叔结婚和给老两口孝敬钱拉了饥荒。为了还上债,高春喜向老两口借钱买了四头猪仔。一家人的日子紧吧起来,冰兰他们没再进山。偶尔弄点东西也就是家里打打牙祭,弄点皮子。日子就那么过着。

  时光如梭,高永强高小毕业正式务农,随后参军走了。高永胜回来被高春晓留在市里做了警察。冰兰拿出钱给他偷着买了房子,五婶帮着找了对象。结婚后正式落户到市里。

  结婚的一切费用都出自冰兰之手,家里根本没钱。他们家劳力少人口多,分的粮食少,全靠每年卖猪剩几个钱,除去给冯氏的和家里一年的开支,剩也没剩下什么。

  儿子结婚不用家里钱,高春喜高兴之余,觉得还是对不起儿子。

  他很无奈,紧接着冰兰和永星上高中,,不仅帮不上家里还要花钱。两个孩子上学要住在外面。高春喜头发白了不少。

  “让永星上吧,冰兰留在家还能挣工分,家里的猪还能养”赵慧珍道。

  “孩子学习好,让他们去吧,苦也就苦两年”高春喜不忍,就是不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年也有了感情。

  “看来咱们俩要进山一趟了”高永星道,总得给手里的钱找点借口。两人还是进山了,以现在两人能力,进山弄点东西很容易。出来的时候带出来一支山参,卖卖就够上学的一切开支了。

  两个人争气,高中毕业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冰兰学了林业,永星一样学了林业。当时大学不好考,冰兰凭的是以前的基础,永星则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说这小子很聪明。

  上大学不花钱,只是家里又少了两个人。学校离着家近,跟前又有春晓和永胜,高春喜彻底放心将两人送到弟弟和儿子那。

  高永强复员想留在市里就费劲了,高春晓托关系安排到县里的武装部。冰兰同样出钱给他买了房子,里外添置上,“好好上班,好好找个姑娘”

  “知道,你就想早早把我赶出去!”永强笑了。

  冰兰也笑了,“改天我们聚聚。将钱分了,都成家了要过日子”

  “我跟大哥不要了,买了房再结婚哪还能分钱?怕是我们将钱花了多一半吧!你们还要上学,等你和老三结婚的时候我跟大哥给你们填补”

  “咱们家应该不缺钱花”

  两人同时想到了深山老林还有两株山参,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也不知道那个日本人死了没有?多少年都没人去想那人,即使她跟永星进山也没过去。

  “改天进去看看,我可是真想他死了”高永强道。

  “我也一样”冰兰好不避讳。

  高永强奇怪,他恨日本人因为他是中国人,为什么冰兰也希望井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