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七十七
作者:尹云白      更新:2023-07-29 15:04      字数:6968
  太子妃常瑾瑜的丧仪办了两日,连带着准备的时候,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半月有余。

  郑国公常茂是常瑾瑜的一母通胞,此等噩耗传来,常茂魁梧的身躯瘦削了不少。

  往日里,都有不少姑娘争着抢着上去安慰郑国公常茂,可是这样的时候,姑娘们倒是不似从前,而是刻意和常茂保持距离了。

  原因无它,太子妃在世的时候,常茂无疑是良配,可是太子妃常瑾瑜去了,这天下第一的良配,就变成了太子朱标。

  太子妃常瑾瑜去世时候,并没有留下一子半女,下一位太子妃,虽然是续弦,却仍然有着天下独一份儿的荣光。

  这样的关头,贵女们谁敢去常茂跟前献殷勤呢,就算姑娘们想,姑娘背后的家族也会给姑娘们警戒。

  魏国公徐达倒是从来没有和徐琳琅说过什么告诫的话,不过就算徐达说了告诫的话,徐琳琅也不会听。

  嫁给太子,并不一定是天下最风光的事情,想登高,先得胜寒。

  徐琳琅有胜寒的本事,但是并没有胜寒的心思。

  丧仪时候,一众贵女都是入宫行过礼的。

  徐琳琅远远的瞧见常茂,少年身形潇潇簌簌,满脸颓然。

  常茂年少丧父,这年少袭爵的殊荣背后,是失去父亲的伤痛。

  太子妃过世,圣上又给了郑国公府不少金银抚慰,数量之巨,是足以绵延十代的富贵。

  可是这泼天的富贵之背后,俱是挚亲的离去。

  离宫之时,徐琳琅叫住了行在前面的常茂。

  去宫门后送常茂的四皇子朱棣和常茂同时回过身来。

  常茂俊秀的面庞上满是经历了大悲痛的颓败,不过看向徐琳琅的目光依然温柔如水。

  徐琳琅上前几步,取出了一个小巧的圆盅,细腻的白瓷,上面是细致的花鸟图案。

  园盅的盖子紧紧盖着,是要旋转两圈才能打开的样式,里面的汤汁并不容易洒出来。

  徐琳琅将圆盅递给常茂。

  徐琳琅向朱棣行了一礼:“见过四皇子殿下。”

  随之又看向常茂:“常茂哥哥,我听人说,你一天都没有用膳。”

  “这盅里面是鸽子汤,临安说,这鸽子是宫里的师傅拿滋补的药材喂养大的,我又按照药膳的方子在里面添了枸杞、黄芪等几味药材,最是能提补精神。”

  常茂接过圆盅,骨骼分明的修长的手指将盅上面的盖子微微拧开,扑鼻的香味迎来。

  常茂和声道:“寻常的药膳药味浓重,这道鸽子汤倒是没有药味,比我之前喝过的鸽子汤都要香气浓郁,是你做的吗。”

  徐琳琅点了点头:“月华宫旁的辰星苑里有小厨房,我在那里做的,我这是用了民间去味的方子,所以才没了药味,不过这药的功力可是丝毫不减,常茂哥哥你回去一定要喝,纵然再怎么铁骨铮铮,也经不起不吃不喝啊。”

  一旁的四皇子朱棣皱了皱眉头,对常茂道:“我还有事要忙。”语罢,也不等常茂说话,劲直大步离去了。

  常茂也和徐琳琅道了谢,离宫之后,分路离去。

  四皇子宫中。

  近身伺候朱棣的大德子迎了上来:“爷,宫中的御膳房送来一道鸽子汤,说是这鸽子是用药材喂着长大的,您一向喜欢鸽子汤,您这忙活了一天,都没吃空用膳,得赶紧吃点儿。”

  大德子说着,端过一道汤。

  鸽子汤的味道袭来,朱棣皱了皱眉头,不及在宫门口闻到的汤味的十之一二。

  朱棣面色沉了下来,摆了摆手:“拿走,我最讨厌鸽子汤,以后都别给我端鸽子汤。”

  大德子一脸不解:“爷,您以前挺喜欢啊,这是……”

  大德子还没说完,朱棣一转身:“滚……”

  大德子连滚带爬的端着鸽子汤往出走,生怕这鸽子汤碍着了朱棣的眼。

  大德子刚走到门槛前,朱棣不愿的声音传来:“你说,这大明朝,谁最铁骨铮铮?”

  大德子战战兢兢的回身:“爷,你是问我吗?”

  朱棣不说话。

  大德子又急忙迈着小碎步走到朱棣身旁,压低了声音:“太子爷温和,别的爷随大流,皇上可是亲口说话,就爷你最像他,最铁骨铮铮。”

  “万岁爷都这样说了,爷你可不就是大明最铁骨铮铮的。”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又闻到了大德子手中的鸽子汤的味道,随即眉头又一皱:“赶紧端着这汤滚。”

  大德子连忙端着汤出去了,这四皇子今儿是怎么了,自己也没惹他啊。

  太子妃的丧仪办完。

  临安公主正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睡不着,却听见门外的通传:“皇后娘娘驾到,成穆贵妃到。”

  临安公主坐起身来,皇后娘娘和成穆贵妃就已经进来了。

  成穆贵妃罩着一件长罩衫,长发散覆,面容憔悴苍白。

  临安公主的心里一下子有些慌了,母妃的妆容衣饰一向都端庄得体,从来没有没做修饰便出来的时候。

  母妃从来都没有如此失态过。

  临安公主的心悬了起来。

  成穆贵妃看见穿着一袭中衣,怔怔的看着她的临安公主,心痛欲碎。

  “我的女儿啊。” 成穆贵妃走过去,一把抱住了临安公主。

  成穆贵妃抽泣着,紧紧的抱住了临安公主。

  “母妃,你怎么了。”临安公主一脸茫然,不明所以。

  皇后娘娘站在边上,却不答话,一脸心疼的看着成穆贵妃母女。

  临安公主也伸出胳膊,抱着了成穆贵妃:“母妃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告诉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成穆贵妃双眼含泪,静静的看着临安公主。

  马皇后面色苍白,艰难的发出了几个字的音:“临安,你父皇让你到瓦剌和亲,下个月初一动身去瓦剌。”

  临安公主怔住了,什么和亲,什么下个月初一动身去瓦剌。

  她不能去瓦剌呀。

  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上,她刚跳了一曲艳惊四座的舞,连李祺哥哥都夸她呢。

  她不能去和亲呀。

  她还要嫁给李祺哥哥。

  皇后娘娘看着呆住了的临安,心痛如割。

  临安公主今年十四岁,正是花儿一样的年龄。

  时间过得真快啊,当年,她还是小小的一团,跟着自己和成穆贵妃,一同去刀剑无眼的战场上给皇上送过吃的。

  临安六岁的时候,最是能吃,可是当时战事紧迫,粮草紧缺,临安为了不让她担心,总是骗她和成穆贵妃说自己已经吃过了,小小的一个人,硬生生的饿的皮包骨头。

  后来,朱元璋登临了帝位,旁的贵女们都会注意节饮食以养身形,皇后娘娘却也再也不愿意临安饿着了,所以也不拘着她吃东西。

  由此,临安就由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个肉团子。

  这其中,又有着多少的辛酸啊。

  她以为,夫君当了皇上,孩子们就再也不用忍饥挨饿,就再也不用受苦了。

  可是,她想错了。纵然是皇子公主,也不能够安享富贵,皇子和公主的身上,有更重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压在身上,并不比忍饥挨饿来的轻松。

  方才,朱元璋和一众大臣商议完事情,去了皇后的寝殿,对皇后说了一个无异于晴天霹雳的消息:使臣来访,希望大明派出大公主和亲。

  如今大明朝初立,天下还未完全平定,南方常闹水患,北地常有骑兵滋扰边境。

  朱元璋若是不答应瓦剌的和亲要求,只怕他们会恼羞成怒,变本加厉的骚扰北境。

  朱元璋登基还没有多少年,兵马不壮,钱粮不足,劳动大军以绝北境之患显然是不大可能。

  派公主去和亲,与国于民,是消除眼下北方边境问题的最好方法。

  打一场战事,要花费多少银子,要死伤多少战事,拆散多少家庭。

  而和亲,只要舍出去一个公主,带上些于国本而言不过九牛一毛的嫁妆,就能平定边境的战事。

  怎么看来,派临安公主去和亲,都太划算了。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用一个女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要用大军呢。

  “母后,母妃,女儿不要去瓦剌和亲,你们去求求我父皇,不要让父皇送我去和亲,我不想离开母妃和母后,不想离开父皇,不想离开大明。”临安公主如梦初醒,哭喊了起来。

  身为母亲的成穆贵妃心如刀绞,临安公主的每一声哭泣都在哭在了她的心上。

  皇后娘娘只能紧紧的抱着临安,她又何尝没有去求过朱元璋,甚至于因为这件事情,恩爱了几十年的夫妻二人,少见的有了争执。

  让临安去和亲的消息来得太突然,突然的让人根本接受不了,可是无论她,还是临安能不能接受,这件事情,大局已定。

  “不中用了。”皇后的声音颤抖,“那瓦剌的使臣见过你,特地提出要大明的大公主临安公主去和亲。”

  那瓦剌的使臣半个月前就已经到了宫里出使,刚来的时候,这使臣丝毫没有提到和亲这一茬儿,皇上还邀请使臣出席了七夕宴会。

  瓦剌使臣大赞临安公主不愧是大明的大公主,容貌气度舞蹈,都为天下第一。

  所以,瓦剌国的使臣,是见过临安公主的,这就使得,就算朱元璋现在寻一个宗室女,赐给她公主的身份去和亲也是行不通的。

  那瓦剌国的使臣点名道姓的说了,要让明朝的嫡大公主临安公主嫁给瓦剌的。

  想必,那使臣就是怕大明玩起了什么李代桃僵的诡计,这才一直没有说要临安公主嫁到瓦剌这件事情,直到见了临安公主的本人,确定明朝没有办法掉包了,这才说出了请求。

  皇后走上前来用手捧起临安的脸,擦去临安脸上的泪水。可是临安的泪水就像不会断绝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留了出来。

  “我的女儿啊。”成穆贵妃心痛的唤道。

  马皇后别过脸去,她怎么会想不到去求皇上,可是朱元璋,不仅仅是她的丈夫临安的父亲,他更是天下的君主,出了任何事情,他必然都要先以天下计。

  朱元璋拒绝了她,说此事已定,此时皇后娘娘能够做的,是好好陪陪临安,用这仅剩下的一个月时间为临安准备嫁妆。

  临安公主绝望的看向马皇后同样痛苦的眸子:“母后,和亲这件事情,已经定下了是不是。”

  马皇后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起来。

  临安公主不在说话,也不再流泪了,只面如死灰,目光如枯井一般盯着床边的绣纹繁复的帐帷。

  “母后,我去。”

  临安公主绝望并坚定的声音传来。

  马皇后一脸惊愕的看着临安公主。

  “我是大明的公主,我是普天之下最尊贵的闺阁女子,我过着锦衣玉食、膏粱锦绣的生活,这些,都是大明的子民给我的,如今,我也该为大明的子民做些什么。”

  “我若是不去,大明与瓦剌就会交恶,瓦剌就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攻打我们的北境。如果我嫁到瓦剌,就能解救北境百姓于水火之中,那我就去。”

  马皇后和成穆贵妃怔怔地看着临安公主,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临安还是一个孩子,可是此刻,她觉得临安在一瞬间长大了。

  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消息,可是,这也是一条无法改变的路。

  历朝历代的公主,都有可能要面临这样的命运,临安也不例外。

  成穆贵妃紧紧的抱住了临安公主,这是她马上就要冤家他乡的女儿啊。

  马皇后身旁的大宫女红着眼睛递上了一条温热的帕子,皇后娘娘接了过来,仔细地给临安擦了脸庞。

  擦完之后,临安公主如死灰槁木一般的躺在了床上。

  马皇后离开了临安公主的寝殿,留了成穆贵妃母女子在里面

  成穆贵妃换上了寝衣,今夜,她要留下来和临安睡。

  临安要去和亲了。和临安在一起的时光,过一刻就少一刻了。

  临安闭着眼睛,直到了天露微光,临安公主的眉头依然紧紧的皱着。

  临安睡地并不安稳,成穆贵妃也看不出来她到底有没有真的睡着。

  成穆贵妃一整夜都没有合眼。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临安真的要去和亲了吗,她本以为,临安会嫁给应天府哪个大臣家的孩子,对了,临安很是喜欢韩国公府的嫡长子李祺,若是能够嫁给李祺,临安什么时候想进宫,就能到宫里承欢父母膝下。

  可是她要嫁到瓦剌去了。

  应天府距离瓦剌千里远,这么远的路,她要走多久才能够回来呢。

  况且,她回不来了,瓦剌怎么会随意放她回娘家。这一别,就回事一生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尽管大明与瓦剌现在尽量在维持着和平,但是这只是一时的和平罢了,带到大明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之后,迟早都要攻打瓦剌。

  到时候,生为瓦剌王妃的临安公主该如何自处。

  成穆贵妃的心如同被钝刀子在一下一下的割着。

  今日,皇上已经决定了要送临安公主去瓦剌和亲。

  明日,皇上就会和大臣们商量,要派那些人去瓦剌为公主送嫁。

  这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了。

  天光大亮,晨鼓三响。

  大明早朝。

  朱元璋穿着庄重的朝服,迈着沉重的脚步登上了那尊黄金铸就的龙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齐齐叩拜。

  “众爱卿平生。”朱元璋一挥手,弓着腰行李的臣子们纷纷直起了腰身,头依然微微低着。

  李善长、胡惟慵、徐达与冯胜等人作为一品大员,肱骨重臣分列众臣之首。

  太子以东宫身份,站居皇座之左侧,众臣之前端。

  朱元璋强压着心头的沉重,极力用和平常议论政事时候一样的声音向着座下的众臣子说道:“昨日朕已经与几位重臣商议过,欲将临安公主嫁到瓦剌,以修我大明与瓦剌秦晋之好,作双方边境互不侵扰之用。”

  众大臣面面相觑,原来昨日下朝之后皇上将李善长、胡惟慵等人留了大半日,就是商量这件事情。

  说是将临安公主嫁给瓦剌,这说白了,不就是和亲么。

  这消息来得是突然了点儿,不过却也在情理之中,历朝历代,强盛如汉唐时代,依然会派公主去和亲,在一定时代,公主生下来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和亲。

  众人一时都为临安公主觉得可惜,唉,那样活泼灵动的一个姑娘,怎么就要嫁到瓦剌那样的蛮荒之地呢。

  可是眼下,让临安公主去瓦剌和亲,绝对是一个良策。

  现如今,瓦剌骑兵屡屡进犯大明北境,这事已然成为大明的一个头疼事情。

  如果临安公主能够嫁到瓦剌,多了谈不上,北境怎么也能过上两年安稳日子,有这两年的时间,就足以让大明修养生息,养精蓄锐。

  如此看来,让临安公主去和亲,也颇为合算。

  朱元璋又道,今日,众位大臣就一起商议商议,我们该派哪些大臣为公主送嫁。

  这送嫁的人也很有讲究,自然是不能派太过于位高权重的臣子过去,免得瓦剌起了贼心,将这些重臣扣押,到时候,于整个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有影响,可是也不能派身份不高的人去和亲,免得瓦剌人以为大明并不看重联安公主,因此看轻了公主,从此怠慢了公主。

  李善长是文臣之首,胡惟慵是李善长的左膀右臂。

  徐达是武将之首,冯胜、李文忠、邓愈等人是徐达的挚友

  朱元璋先看了看李善长,又看了看徐达:“李相、徐将军,你们两个说说,该派谁去为公主送嫁。”

  倒不是朱元璋不愿自己想为公主送嫁的人选,而是因为李善长与徐达一文一武,熟知朝中文武百官,什么人能干什么事情,如何爱排才能各方面得宜,所以,他们两个人举荐的人,倒是比朱元璋自己想出来的都要可用三分。

  李善长站了出来,举荐了几个做事妥当周到的文臣:“ 这人妥帖,派他们几个送公主去和亲。”

  朱元璋点了点头,李善长多年为相,做事果然周密,李善长举荐的这几个人,的确可堪为公中送嫁这差事。

  朱元璋又将目光投向徐达:“徐将军武艺高强,用兵如神,朕有心让你去为公主送嫁,但是徐将军身上还担着京基防守重任,不能脱身,徐爱卿,久违朕举荐几个护送公主出嫁的将军吧。”

  徐达面色沉重,重重跪在了地上。

  众臣都吓了一跳,这魏国公徐达是怎么了,回个话罢了,怎么就突然跪下了。

  徐达重重在地上磕了一颗响头:“皇上恕罪,臣,举荐不出来。”

  朱元璋有几分意外,徐达对他的指令一向都言听计从,从来没有过一丝违背,今日这是怎么了。

  徐达雄洪的声音响起:“皇上,臣只能为皇上举荐上沙场的将士,可是臣举荐不出为公主送嫁的将士,请皇上恕臣之罪。”

  满朝惊愕,魏国公徐达平日里行事最是沉稳,今日为何在金銮殿上就拒绝了皇上让她指派送亲武将之令。

  朱元璋却是明白徐达为何这般,昨日,朱元璋将徐达留下商议送临安公主去瓦剌和亲之事的时候,一众大臣都表示了赞同,唯独徐达一直沉默寡言,最终了,也没有说一句话。

  想来,徐达是不赞成送临安公主去和亲的,可是,以他一人之力,又能做什么呢。

  若是不送临安公主去和亲,北境的子民就无安宁之日。

  若是不送临安公主去和亲,大明就要派遣兵将到北境作战,这可比送一个公主去和亲费更多的周折了。

  所以徐达选择了不说话,这事情,怎么做都是无奈。

  和亲是历朝历代都惯用的做法,皇上和旁的大臣选择这样做,并无错处。

  皇上也没有让徐达起身,只环顾了一圈站着的武将们,点了几个功夫颇好的武将的名字。

  朱元璋定好了人,正欲与这些要出去送嫁的人说说送嫁事宜,就听见一个怒气冲冲的声音传了进来。

  “父皇,你不能送临安去瓦剌和亲。”

  伴随着这声音,一个一身劲装的少年进入了朝堂,迈着大步如风般从腰金衣紫的文武百官之中穿过,走到金銮殿前,跪了下来。

  来的少年,是四皇子朱棣。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1-21 19:42:24~2020-01-28 20:21:1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4649837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菠萝炒鲈鱼 26瓶;feliciafung 20瓶;墨染昭辰 9瓶;白色朱古力、茶茶 8瓶;小陈小陈心想事成 5瓶;jennife2008 3瓶;葶栗子 2瓶;34649837、西柚汁柚西、铃朵朵lindodododo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