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洋务运动(二十六)
作者:喏言      更新:2023-07-29 20:07      字数:2076
  丁日昌一日的安庆内军械所之旅可谓大开眼界,甚至对华蘅芳产生了高山仰止的感觉。凭他往日自诩精通火炮洋务, 但未曾想“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现在想来, 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

  丁日昌生性直爽,并非自怨自艾之人, 当下想通之后, 便执意要拜华蘅芳为师。丁日昌乃朝廷三品大员, 手握漕运盐引大权, 华蘅芳哪敢受他的礼,自忙推脱,最后, 二人值得以兄弟相称,倒也引为一场嘉话。

  “华兄如今锻造出此等神器,我大清又有何惧怕那洋人。”完善,丁日昌与华蘅芳把酒言欢, 言语间豪气万丈,似乎看到了大清拳踹英法,脚踢沙俄的希望。

  华蘅芳虽然也高兴,但却是个现实派,当下摇了摇头:“非也, 非也。我大清与洋人还需要数年之力,才可一战。”

  丁日昌此时对华蘅芳的崇拜已经到了最高点,听见他如此说道, 自是相信,且也焦急问道:“为何?”

  华蘅芳闻言,用手指沾酒,在桌面上写了一个“铁”字。铁乃锻炼一切现代化军工的必备品,可谓一切之源。

  “我中(华)炼铁最早可追述到春秋时期,经过千年的发展,如今乃是用焦炭炼铁。这焦炭所锻之铁远不及西洋之铁。而若要炼制新炮,非西洋之铁不可。”

  丁日昌听了华蘅芳的话,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的确,如今安庆内军械所用之铁全赖西洋进口,若是一旦中西交战,西方把这洋铁买卖一切断,大清必定深受其害。

  “如此这学洋铁之术不可从缓了。不知先生可有略通洋铁之术之人?”

  华蘅芳闻言,心下过了过,想出一人,但面上却露出了难色。丁日昌看出华蘅芳的表情,似猜到了些什么,坦诚说道:“先生但说无妨,下官省得的。”

  “有是有一人,但其人却有些污点。”

  “何人?”

  “王韬。”

  “可是《火器说略》的作者?”

  “正是。”

  王韬此人,在工匠界也是闻名遐迩,丁日昌也是熟识此人名号的。甚至说,他能对火器产生巨大的兴趣,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看了王韬的《火器略说》。只是此人的确不适合出士。只因他身上的污点太大了。当年太平军久攻上海不下,王韬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进献抗清之策,事后被李鸿章发现,下令逮捕,最后还是得了英国人的庇护,才逃到了香港,免于一死。

  “此人怕是不妥。”丁日昌摇了摇头,王韬的确不错,但是此人对大清不臣之心,便是惜才得李鸿章都不愿意用,更不必说朝廷了,朝廷上对他出任两淮巡演使不满之人原本就颇多,知道之后第一个就会拿他这个举荐之人问罪。

  华蘅芳也知难处,当下不再复提,只叫丁日昌继续喝酒,遂二人把酒言欢至二更天才罢休。

  丁日昌此番来安庆内军械所考察总共进行了五日,除了开花炮外,又见识到了蒸汽轮船与正在开发的新型连发火枪,可谓受益匪浅。

  结束了对于安庆内军械所的调查之后,丁日昌返回江苏总督府所在的江宁,又开始接见江浙一带的商甲之事,他在与商甲的言语中反复提及了想要开办新型炼铁厂的事,但出乎他意料的事,虽然江南商甲都乐得奉承他,但对于新型炼铁厂映衬的并不多。

  其实也不怪这些商甲。大清商甲自从鸦片战争开放对外口岸之后,生意便越发的难做,所以也导致了本土商人对外来事物很是不喜。再者,洋铁利润几何,众人甚是无知,与其去追求这种难以捉摸的事情,商甲们反而更希望的事能从丁日昌手中获得更多的盐票。

  丁日昌见得商甲们的态度,失望不已,但也不能逼迫,只得草草的交代了一下盐票之事,然后又启程返回上海与李鸿章复命。

  “咳咳。”丁日昌快马加鞭赶回上海,还不待回复,便去求见了李鸿章。待得入得李府之后,丁日昌才略感不对,只觉得头有些眩晕,不由咳嗽了两声。李家的下人听着丁日昌的咳嗽声,贴心的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寻大夫来,却被丁日昌挥手推却。

  李鸿章处理完了手里的活,得知丁日昌返沪,自也很快赶回家中与之商谈。但听丁日昌虽然身体不适,但言语却极其详尽,隶数了他在安庆内军械所的所见所闻,并提出了希望能建立洋铁厂的意愿。

  李鸿章甚是聪慧,自也明白炼铁的重要性,当下与丁日昌就铁厂的事宜反复详谈。知晓由江南商甲出资建立是不成了,只能又把目光打到了洋人身上。毕竟洋炼铁技术乃是洋人的技艺,若是能引得洋人入股便也是可行,不过前提大清要占有超过一半的股份,把管理权攥在手里。

  “英国定是不可行的。”李鸿章刚刚摆了英国人这么一个大坑,英国人肯定是不会配合,能不下绊子就好了。

  “法国人那虽然如今与我大清有些交情。。。”李鸿章沉默不语,然后在心里把上海的各大势力过了一遍。然后这般嘱咐道:“你且先去与青帮走动走动,旁的本官再想办法吧。”

  李鸿章心里有了数,只得吩咐了丁日昌先与潘仁多走动走动。

  1862年9月中旬,李鸿章得青帮爱国之士举报,上海海关,收受贿赂,勾勒洋人,贪污公款。因涉嫌人员太广,李鸿章震怒之下,把上海海关一般以上的管事收监。自然,曾多次提到过大清海关,所是中国官员管理,但实则由英国人控制,李鸿章虽然名义上把这些受贿官员下狱,但却不能马上处置,自也给了这些官员翻身的机会。

  没几天,英国人就找上来了门,要李鸿章就此事给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