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津突变(八)
作者:喏言      更新:2023-07-29 20:10      字数:2118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

  越是混乱而阴暗的朝代, 越是诞生出了许多为国为民, 把国事当做第一位的名臣。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林则徐。载淳目送着众大臣在这漆黑的夜色之中走出养心殿, 不知为什么, 心下突然冒起一阵感动。大清,也正是由于他们才能在这腐朽之中残存。

  “皇上, 大臣们都走了,回去休息吧。”李莲英拿着一件明黄色的披风给载淳披上。载淳转过身,看着陪伴了自己多年的李莲英, 想起这孩子也是从小伴着自己长大的了。

  “恩,等我回去歇息了, 你也早些去换班吧, 叫芷兰守着便是了。明再去次曾老的府邸, 传旨, 加曾国藩太保头衔。”

  焦佑瀛因着是帝师, 已经是太师了, 曾国藩劳苦功高,位列一品也是使得,再者,大清也离不得他们啊。

  李莲英闻言, 低头应下,然后便召唤着小太监们簇拥着载淳回宫休息去了。

  且说曾国藩这边,曾国藩退出宫门,便快马加鞭回了府上。管家见得老爷才回,忙要叫下人去准备沐浴,伺候曾国藩休息,岂料曾国藩摆了摆手:“别忙了,我马上便要走,去和夫人说一声,朝廷有急事,怕有些日子不能回来了。”

  说罢,曾国藩便叫了下人去换了一匹宝马,点了几个护卫,便向着京城外骑去。

  自从八大臣一案后,京城就一直实施着宵禁的政策,所以曾国藩这群跨马在夜色中狂奔的人就显得非常显眼。众人行至城门口,守城官见得来着身份,又见得曾国藩的神色,便知事情不小,所以在见了圣旨之后,就爽快的放了行。曾国藩出得城门,先去了京城步兵兵营调动了五千精兵。

  阿鲁特崇绮作为九门提督,见得曾国藩连夜点兵,又马上送上了三百洋枪队与曾国藩,算是凑出一直战斗力不素的军队,向着天津开去。

  于此同时,林家后人林汝州得曾国藩之令,忙彻夜撰写此番天津城突变的檄文,然后交代手底下的人迅速加印五千张,送往天津城中。

  这些事,似乎只是一日间的事,待到两天之后,所有的天津城百姓都察觉到了一丝浓郁的□□味。但见天津城外一夜间驻扎了上前精兵,且进出天津城的盘问也越发的严格,更不提出入大沽口,更是暂停了一切出入海口的业务。

  “快来看!快来瞧!望海楼时间又出新消息咯!”

  “原来着一切是倭寇做乱!大家快来瞧哦!”

  上百名少年,捧着报纸一路在天津城中叫卖着手里的纸张。天津城紧邻京城,自也有不少人听说过报纸这东西,又闻言这次突如其来的天津报纸竟报道的是关于望海楼的事情,众人更是少不得要买上一张一看究竟。

  “岂有此理!”

  茶楼里的一个书生打扮的人,也凭着好奇心从茶楼门口的卖报少年手中买了一份报纸,刚看了几分钟,便忍不住一张拍在茶桌上,愤怒的嚷道。

  茶楼小二见得这书生这般,还以为服务不周,忙上前赔笑:“张举人老人,这是怎么了,好好的发什么火啊?”

  张举人闻言,冷哼一声,把那报纸往小二面前一放:“你看看!我还道这天津城的混乱怎么一出接着一出,原来是背后有人搞鬼,我大清和洋人都成了别人手里的猴把戏了!”

  “哎哟,这。小的也不识字啊。不若您老受累,把这报纸上的东西读一读?”小二年纪小,虽然知道这么问客人不太合适,不过也是忍不住好奇。

  一旁别的茶客听得张举人这的动静,也是忍不住伸长了脖子想要一问究竟,更有些与张举人往来熟悉些的,不由起哄:“张老爷,读读嘛!也让咱们这些粗人涨涨见识。”

  张举人被起哄着,当下也是有意摆摆读书人的本事,稍微推辞了一番,然后便开始读起了报纸。但听得那报纸上记载的很是详尽,从一开始倭寇借助孤儿流感病逝,散布谣言,挑动中外矛盾,再到倭寇当众行刺刘知县,这报纸上说的一板一眼,有根有据,叫人看了由不得不信。

  “那倭寇为何要这般做呢?”小二好奇的问道。张举人闻言,不由瞪了他一眼,怒说道:“这倭寇从前朝就一直骚扰我南海福建,自是有夙愿的。况且我大清如今正与洋人联合打压他们,没听说琉球的事情嘛?”

  当下,张举人又把日本倭寇强占大清属国琉球,大清联合洋人出兵讨伐,并打算问罪日本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众人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是为了这样,好一出挑拨离间的毒计。”

  顿时,茶楼里在短暂的平静之后,瞬间又炸开了锅。不光是这个茶楼,整个天津城的大街小巷,在知道了这件事的始末之后,所有人都感觉自己被愚弄了,火气更是大的不行,全城上下就是一个声音,要给“倭寇”一个教训!

  这样的群情激奋甚至比之前在望海楼之前的示威还要激烈,更是有学子前头,写了一份讨伐“倭贼”的文书,上面更有无数百姓的手印,制成了万民请愿书,送往了天津知县处。

  天津刘知县在见到万民书之后,自也忙接待了为首的学子代表,许诺一定会把这篇万民书上交朝廷,更是透露,朝廷对于此事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此刻在天津城外驻扎的便是兵部尚书曾国藩带领的军队,就是为了驱逐天津城内的倭寇。

  这封万民书由刘知县上交给了夏昌平,再走血滴子,一日间便到了载淳与军机处的案台。众人商议之后,也一直的下达了一个诏令:“驱逐大清境内所有倭人,并单方面拒绝倭寇上供称臣,拒绝一切形式的和谈,下令琉球驻军,随时注重倭寇本土动态。”

  一时间,对外战争的情绪前所未有的高涨,海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