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攻占长州(十)
作者:喏言      更新:2023-07-29 20:11      字数:2106
  小早会这种事其实很常见, 大臣一般在早朝的时候, 都会提早半个时辰到。而军机大臣更是会到了早一些, 早文渊阁处理一下政务,为今天的早会作些准备。

  军机大臣与曾国藩在得到载淳提早召见开小朝会的时候,其实心里都有点数, 估计是为了英国人日本人的事情。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为了这件事开早会了,前几次都是为了打不打,和不和的事情扯皮。就举个例子来说吧, 曾国藩对于禁烟是支持的, 但对于攻占日本是模量两颗;户部侍郎桂良一贯是只要多要军费, 就是一句话没钱;恭亲王是被洋人们打怕了, 一直都是主和。。。于此种种,商量了许久,也是没商量出个结果。

  “诸位大人,看看今天粘杆处新到的密报吧。”

  载淳看见人都来了, 也不多啰嗦,直接就把事情给说了,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 也是没想到英国人说翻脸就翻脸,直接就打了过来。

  “如今英国人摆明了要翻脸,都打到大沽口了,大家是主战主和这次不能再拖了。”

  载淳看了一眼众人,忍不住说道。

  其实众人都知道, 载淳在面对打仗这件事上一直都是主站派,但朝堂数的大多数人都不敢苟同,即使他们不否认如今的大清军事势力可以一战,可如今的大清也打不动了。按照恭亲王的话说,先前打一个小小的琉球,都需要向外国借粮,如今再度开战,又哪来军粮可用?

  “可皇上,如今我大清实在无一战之力。”

  “那难道等到人家再打进紫禁城,赔款不成?”

  载淳冷飕飕的冒了一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忍无可忍的表现。坐在帘子后的慈禧慈安听着载淳的话,忍不住咳嗽了两声:“皇帝,冷静。”

  慈禧慈安作为世上载淳最亲近的亲人,同样也是大清的掌局人,有的时候,不得不说会有种旁观者清的意味。她们都知道,载淳在接二连三的出征成功之后,自信心已经逐渐膨胀,甚至连洋人也不再放在眼里。但实,正如众大臣所说,此时真真是打不得的。

  “皇帝,众大臣说的也有道理。国库里还有多少粮食,桂良你说。”

  说话的是慈安。慈安手握有“御赏”印章,在载淳未亲政之前,说话的权利颇大,她表明了态度,便是载淳在明面上也不能不尊重这位嫡母。

  “京中国库存粮只够京城步兵营和九门驻军之用,各地的存粮也因为先前的西北战事被调动的所剩无几,今年年末便是岁税收入,也万不够弥补粮库。”

  桂良闻言,上前实话实说。

  果真载淳一听,面色便不是很好。然后看了看曾国藩:“曾老觉得呢?”

  “若正要开战,只可速战速决,才不至于虚耗国力。但洋人非散兵游勇。。。。”曾国藩意犹未尽之意,听得载淳也是心一凉。

  载淳便是再固执,但也知道曾国藩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说谎的,不由叹了一口气:“那大沽口的美国佬该如何处理。”

  美国佬是被英国人追着赶到大沽口的,也算是靠着清廷的守兵才算是躲过一劫,如此说来,清廷与英国人的过节又大了一层,再加上正在开展的禁烟活动。。。

  众大臣心里也是有数,对于英国人是不想得罪也已经得罪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能和平协商。不过看这英国人对美国人都赶尽杀绝的样子,显然是难了。。。如此,这个打不打的问题又回到了远点。

  大清打不起,但打的几率却非常的高。

  “臣以为,这洋人事情还是要洋人自己解决,我大清虽与美国交好,但终究也只是能帮一次是一次。”恭亲王出言,说得也是军机处几位大臣的心声。在他们看来,所有的洋人都不过是一丘之貉,狗咬狗一嘴毛,大清实在不该多横插一脚。

  “但英国人也不得不防。英国人曾两次侵犯我大清,臣以为,当放弃琉球,把所有兵力调回大沽口,以免洋人突然发难。”

  载淳听得恭亲王的话,即使心里不悦,也不得不承认说的是有几分道理。天津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影响到京城。这也是为什么望海楼一事,朝廷如此震怒的原因。

  曾国藩至此也上前进言:“恭亲王此举颇有道理。琉球到底是为海外,但天津不同,一旦失守,恐旧事再现。而且天津距离日本颇近,便是时候皇上想要出兵日本,也是有益的。”

  所谓的旧事,可谓是大清历史上最大的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的时候,英法联军就是从天津大沽口打进了紫禁城,而咸丰皇帝带着慈禧慈安逃到了热河。

  “况且,如今美国使者查尔德也在国内,按着我们大清的交情,想来他们也不是不能理解。”

  众大臣说的有理有据,载淳便是再想开战,也只能强自按下这个念头。

  “如此便按照这个意思去办吧。”

  “皇上英明。”众大臣听得载淳让步,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这种事就怕皇上一意孤行,那才叫难办呢。

  当下众大臣就又此时的具体细节开展了讨论,如此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后才形成了文书,再由甲一快马送往了大沽口。在前线的僧格林沁在收到京城的批复之后,便立即去落实。一方面叫人赶快去修复先前因炮火而损坏的要塞城墙,一方面加强了港口的巡逻,免得英国人杀个回马枪,到时候惹得美国人死在大清领土里,那就说不清了。

  此时的美国使节查尔德也正在京中,自也有他的渠道听到了发生在天津大沽口的事情。他作为当下驻华的最高领导,也是无暇推脱,向总理事务衙门辞了别,连夜向着天津赶去。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 电脑出了点问题 没及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