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兴(七)
作者:喏言      更新:2023-07-29 20:11      字数:2055
  载淳虽说亲政了, 但并不打算就真的让慈禧慈安真的卷帘归政,说句实话,相较于让这两个手腕惊人的额娘专心搞后宫, 才是真的叫他担心呢。

  慈禧慈安皆是心急深沉,计谋非凡的女子, 平日里叫她们参谋点国事,倒能让她们分点心思,若是一心搞宫斗, 那不是要把整个后宫弄的和乌鸡眼似的,到时候后院起火,可就烦人了;再者, 如今朝政归于载淳手中,也不怕慈禧慈安翻出什么大浪, 时常还能听听她们的意见也是不差。

  富察氏在一旁听得载淳竟同意两宫太后继续参政, 倒也没什么吃惊, 反而也在一旁好言好语拍了一下她们的马屁,这么多年在慈禧身边, 富察氏其实也早看出来了, 这两宫太后的能耐,和皇帝在一定方面的纵容,自己初为人妇, 又何苦这时候刚上去找不自在?

  慈禧慈安见得载淳的态度,心下也是满意,慈安如此也拿出了一枚印章交与了载淳手中:“皇儿如今也成年了, 这枚印章皇额娘留着也是无用,拿去吧。”

  但见侍女灵珠从一旁取出一个小盒子,打卡盒子里面正放着一枚5厘米高,淡黄色寿山石质的印章。载淳从灵珠手里取过御赏印章,不禁把玩了一下。其实,御赏印章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载淳老爸咸丰的私人印章,不过因着遗旨,才使得它拥有了特别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伴随着载淳的亲政,也消失不见了。

  “谢谢皇额娘。”

  虽说如此,但终究是慈安的态度,载淳还是笑纳了。如此种种,二人也是一番嘘寒问暖之后总算离去。皇帝大婚,要连续宿在坤宁宫两夜,如此才算正式结束。富察氏在入主坤宁宫之后,又择了长春宫作为自己的寝宫(类似皇帝要住乾清宫,但多住养心殿。)

  一月之后,阿鲁特氏入宫,赐住筵席宫。如此一番折腾了许久的皇帝选秀,总算告一段落。

  载淳也总算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终于可以把重心重新搬回到前朝之中了。

  这几年,虽说中美联合打败了英国,甚至赶走了租借内的英国驻军,但是对于开放却并没有减弱,甚至伴随着最早一批去美留学的八旗子弟归国,中美沟通的力度加大,对于外国人来华,清廷的接纳程度越来越大。

  显然,伴随着对外开放,清廷这几年的变化也是越来越大。首先,在中美的合作下,军用的电报开始铺设,这条电报经琉球,上海,至北平,沟通南北与几大军用海岛,使得大清各地的沟通强度与速度迅速提升,大大便利了军事布置。

  第二件大事,便是火车。

  说起来,火车的修建当时也在朝堂上闹出了很大的风波。这几年,即使伴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渐发展,但朝中的腐儒依旧不少,他们对于火车这种东西了解不多,但对于风水之事却是津津乐道。

  就有钦天监以建造铁路会破坏祖宗风水一事上奏朝廷,从而引发了朝中许多不满洋务派掌权之人的附和,大肆攻击洋务。

  载淳看着这满朝的争论之声,很想罢免了那些腐儒的官职,但碍着这里面有一些是年过花甲,历经三朝的老臣子,不好做的太过,便也只能下达李鸿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私下里先斩后奏。

  李鸿章也不愧为处理不世之材,得了载淳的旨意之后,便私自以兵代工,把闲置的一部分湘军作为转化为生产部队,修建了第一条由金陵直通松江府的火车,如此也造就了大清的第一批工兵团。

  腐儒们见得载淳竟不听他们的劝解,然而一意孤行,不由甚是愤慨,雪花一样弹劾李鸿章的折子瞬间就堆满了载淳的桌子。载淳看着这些折子,只觉得这些人这么多年来也是一点长进没有,还好为首的几个牵头老臣再过两年就到了乞骸骨的年纪,否则真是不知道要忍受他们到什么时候。

  “既然大家都说铁路不好,干脆南巡考察吧!总要让他们亲自看看,才好叫他们闭嘴。”

  南巡这种东西,也是祖制上就有的,乾隆康熙都曾多次下江南巡查,载淳想着与其让这些大臣们去哔哔,还不如亲自去上海,安庆看一看如今的大清工业有多便利,这样才好堵住他们的嘴。

  江浙自古以来,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尤其是这几年,以上海为对外开放中心,这里所接触到的先进国际文化也是最快的,载淳有意想带着京中大臣去见识一番,大臣们想着如今四海平定,皇上政绩卓然,拜不得泰山,南巡也是使得,所以倒也应允。

  遂,载淳带着两宫太后慈禧慈安,皇后富察氏,贵妃阿鲁特氏,还有一应大臣便浩浩荡荡的乘坐了新型的蒸汽轮船从天津出发,走海陆开往上海。

  按照规划,此次南巡的路程是由北京走海陆到上海,然后坐火车至金陵,再走陆路回京。许多一辈子没坐过蒸汽轮船的官员,在听得轮船上那以蒸汽催动的号角声都不由吓了一跳,更有些书读多了的人神神道道的,那姿态叫人看了也是出奇。

  慈禧慈安这两位久居深宫的女人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巨型现代轮船,便是她们再如何经历风雨,也是不由吃惊,待得轮船迅速的在海面上飞驰之后,慈禧慈安才总算渐渐习惯了这样的交通工具,然后感叹道:“难怪之前大清几次落败于洋人,此等神器,实难抗衡。”

  慈禧慈安之前支持洋务派,大多是顺从载淳,顺便拉拢李鸿章之意,直到此时,她们才真的感觉到了西洋技术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便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