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4.2(二更)
作者:孟冬十五      更新:2023-07-30 06:19      字数:3694
  礼部试的成绩出来了。

  殿试之前, 入选的名单先送到了赵轩手里, 赵轩批复之后才能张贴皇榜。

  正常情况下, 这个程序就是走个过场, 皇帝日理万机,不会关注个别考生。然而,礼部低估了赵轩。

  赵轩开恩科, 除了为国家选拔人才之外, 还有一个私心, 那就是对付高家。

  高氏一派的官员一旦被揪到错处,赵轩就会毫不手软地将其罢黜,这就需要不会被太皇太后拉拢的人填补空缺。

  是以,赵轩一早就注意到几个家世清白又有才学的考生, 打算重点培养。

  让他意外的是, 这几个考生居然一个不差,全都名落孙山。

  赵轩脸色不大好。

  秦盈盈也纳闷, “不然悄悄地把他们叫过来, 或者派人去他们住的地方问问, 看看是不是没发挥好。”

  赵轩点点头, 让潘意去办了。

  没想到, 潘意前脚刚出宫,后脚就出事了。

  赵轩手里的名单,由礼部侍郎,也就是这次的主考官闫大人亲自拟定,交到赵轩手里还不到一个时辰, 不知怎么的竟然传到了举子们手里,如今几乎是人手一份。

  有人不服气,敲响了登闻鼓。

  登闻鼓一响,无论何时,皇帝和诸官都要开朝断案。

  带头敲鼓的正是赵轩关注的那几人。

  为首的姓徐名源,大名府人,家境贫寒,却颇有才学,如今看来不仅有才学,还有胆识、有骨气、有领导力。

  徐源站在大殿上,面对大昭国这些顶尖的人毫不露怯,“学生贸然敲鼓,实属无奈,并非怀疑考官大人的判断,只是想求个说法,这份名单是真是假?”

  主考官闫大人早就吓得冷汗直流,荣王脸色也不大好。两个人暗地里交换了一个眼神儿,闫大人上前,道:“是假——”

  “是真的。”赵轩说。

  徐源知道是真的,方才在殿外等着的时候,赵轩的人已经和他通过气了,他知道了赵轩的意思,更有底气。

  他不拿考试成绩说事,而是质问:“为何皇榜尚未张贴便流传出来?这其中是否有人暗通考官,徇私舞弊?”

  “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你这是污蔑朝廷命官知不知道?”闫大人恼羞成怒,“名落孙山就是名落孙山,别以为闹上一场官家就会重用尔等!”

  徐源不愠不怒,反倒行了一礼,道:“回大人,学生方才就说,并非质疑排名,只是好奇名单的来历——莫非,大人的意思是,名落孙山的考生就不是考生,名落孙山的考生就无权过问?”

  “我——我没这么说,狂悖之徒,休得狡辩!”闫大人已然慌了。

  赵轩沉声道:“徐生不质疑成绩,朕倒想质疑质疑了。以徐生的口才,为何连三甲都没进?”

  闫大人:“这……”

  “不然这样,”赵轩换了个姿势,看似随意实则强势,“潘意,你带着朕的口谕,到礼部走一趟,把这几个考生的答卷搬来,还有这几个……”

  他往名单上圈了几个人名,都是高氏门下的,“朕要当场比对字迹。”

  “是。”潘意抱拳,一刻也不耽搁,大步走了出去。

  闫大人顿时瘫坐在地,脸色煞白。

  任谁都看出来了,名单有猫腻。

  潘意去得很快,当场捉住了一个想要放火烧毁档案阁的小吏,连同试卷一并带到殿上。

  徐源上前,朗声道:“陛下,不用比对字迹,学生所做的文章大可以当着诸位大人的面复述一遍。”

  赵轩沉声道:“准了。”

  徐源开口,高声背诵。

  苏相和章太傅负责查阅,二人双双黑了脸。

  徐源所复述的,根本不是他的考卷——确切说,原本是他的,却被另一个姓高的考生顶替了。

  那位高姓考生在名单榜首,徐源却名落孙山。

  其余几人虽不像徐源那样背得一字不差,却也能大体说出思路及用典出处,再加上比对字迹,这场科考背后的阴谋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前。

  按照赵轩的意思,想要当朝审问,立即揪出原凶,荣王自然不能让他如愿。

  两方拉锯之下,最初监考的诸位官员收押到大理寺,徐源等几位考生送到登闻鼓院,严密地保护起来。

  这一舞弊重案由大理寺、京兆府衙共同审理,苏相、章太傅监审。

  宝慈宫,太皇太后又一次摔了药碗,“真是猪油蒙了心,科举你都敢动,你还有什么不敢的?是不是还想把皇帝拉下马,换你去做!”

  荣王跪在暖榻前,眼中闪过一丝狠色,“有何不可?在母后心目中,儿臣比不过皇兄也就算了,难道连赵呈翊那个小兔崽子也比不上吗?当初若不是儿臣看他可怜护着他,他早不知道饿死冻死在哪个犄角旮旯了!”

  “你还知道他姓赵?你还敢提你皇兄?”太皇太后狠狠地拍了荣王一巴掌,“若是列祖列宗知道你今日所为,看他们不扒了你的皮。”

  母子两个争辩一番,最后还是荣王服了软。

  他还指望着太皇太后保他一命。

  太皇太后自然要保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她骨肉,还为了皇家的颜面。

  赵轩可以不管不顾,她却不行。她不能让百姓和后世议论,说她和英宗养出一个残害学子的儿子。

  为今之计,只能找个替罪羊。

  赵轩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礼部侍郎、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闫文举在大理寺监牢自缢而死,死前写下血书,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声称此事系他一力主导,与旁人无关。

  赵轩罕见地露出气极败坏的模样,“皇祖母动用了飞龙卫,那是英宗留给她的,本应拱卫龙亭,匡扶正统,却被她用来杀人灭口!”

  秦盈盈抓住他的手,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这些天她陪在赵轩身边,亲眼看着他为了这次恩科不眠不休、殚精竭虑,如今落得这般结果,如果换成她,早就气得把宝慈宫和荣王府都给砸了。

  当然,赵轩并不是软弱,只是顾全大局。

  事到如今,大可不必了。

  赵轩决定把事情闹大,只有闹大了,才瞒不住、压不下,才能让真正的幕后黑手付出代价。

  闫大人死后的第二天,上千考生齐聚宣德门,怒敲登闻鼓。

  赵轩假称身体不适,没有临朝,考生们便轮换着,整整敲了一天一夜。

  激昂的鼓声响彻皇城,全汴京的百姓都出来围观,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

  往来的行商、各地的举子或口述或写信把这件事散播到洛阳、郑州、应天、大名,甚至秦州、巴楚……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大昭都传遍了。

  不,不止大昭,太学中不乏大理、波斯、高丽、本州岛来的留学生,这些人又写信传回自己的家乡。

  这下,气极败坏的成了荣王,“那小子疯了吗?脸都不要了?”

  赵轩确实脸都不要了,他要的是更实际的东西——科举的公平、学子的利益,还有帝王的权威。

  他再也不是两年前那个隐忍憋屈的少年了,如今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与敌人对抗。

  飞龙在天,睡狮已醒。

  这是大理国师对大昭的评价,暗合了当初秦盈盈在大殿上写下的八个字——潜龙在渊,睡狮将醒。

  就在这时,赵淑进宫,求见赵轩。

  赵轩已经知道了她打算说什么,不过,他还是决定听一听。

  “那碗百合粥是高嬷嬷给我的,我不知道有毒,倘若知道就算被皇祖母骂死,我也不会拿给母后……”

  赵淑跪在福宁殿,哭成泪人,“怪我胆子小,先前不敢说,我是真怕呀,怕皇祖母把我推出去顶罪——我死了没关系,可怜我家中的一双儿女……”

  关于她的真心,关于她的解释,关于这段不知真假的姐弟亲情,赵轩已经不在乎了。

  相比赵淑的激动忐忑,他表现得十分冷静,只是淡淡地问:“你可愿作证?”

  “我愿意。”赵淑连忙说,“我府里还有两个证人,一个是西山行宫的宫人,一个是天清寺的小沙弥,高嬷嬷让我送粥时,他们都瞧见了……我怕出事,一早把他们藏起来,皇祖母都不知道。”

  赵轩嗤笑一声,什么都没说。

  秦盈盈只觉得悲哀,既然有证人,为什么不早说?

  很显然,赵淑是个聪明人,永远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早些年没了生母,她便抱住秦太妃的大腿,因为她聪明地发现,秦太妃最受宠;后来太皇太后掌权,她又投奔了太皇太后;如今眼瞅着太皇太后和荣王即将失势,她十分及时地跑到赵轩跟前表忠心。

  包括当初关于和亲之事,她对秦盈盈的提点,似乎也是算好的。

  聪明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她在算计之中,早就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别人也不是傻子。

  登闻鼓敲到第三天,赵轩的“病”终于好了,临朝听政,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包围荣王府,捉拿要犯。

  城防营一共六位副将,四个被赵轩拉拢,剩下的两个已经绑了起来,若敢搞事,就杀了。

  十里堡五千死士连夜潜入京城,西山大营十万精兵压阵,二者联手,死死守住京师门户。

  潘意带领三千亲卫军镇守皇城,不让一兵一卒进犯。

  高世则指挥殿前司,守住凤昭两阁和隆佑宫,护住赵轩最在意的人。

  即便如此,还是让荣王钻了空子。

  不是赵轩布置得不够周密,而是荣王命太好。

  他前一天入宫,和太皇太后起了冲突,太皇太后原本打算将他扣在宫中,怎么都没想到,高嬷嬷站到了荣王那头,和他一起把太皇太后软禁起来。

  荣王偷了太皇太后的虎符,指挥着步兵营、马兵营、京城四卫总共三十万禁军,与赵轩分庭抗礼。

  宫变,一触即发。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哦!21:00之前还有三更,就当是为了补之前欠下的债。

  顺了一下细纲,还有四个大剧情就完结了,应该写不了三十章了……二十章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