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媳妇来了(二更)
作者:文理风      更新:2023-07-30 09:19      字数:3345
  晋阳城外的驿站前,冯道骑在马上, 不时望向远处的官道。

  突然, 冯道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一夹马, 往官道上跑去。

  官道遥远的尽头,一队车马正远远驶来。

  跑到近处, 冯道就看到车队最前面的马上, 一个身穿胡服,戴着遮面的正笑着甩开车队朝他骑来。

  “茹娘!”冯道喊了一声, 笑着迎上去。

  两匹马在中间相遇,冯道翻身下马,两人笑着相拥在一起。

  “娘子,几年不见,娘子依旧风采动人。”

  孙茹紧紧抓着冯道, 看着冯道的脸,一双眼仿佛有千万种思念,最后,却只化作一声哽咽, “大郎,这几年在外过得可好?”

  “好的,好的, 只是想你和孩子还有父亲姨娘。”冯道感慨的说。

  “那你还不早让我来,”孙茹心疼的直掉眼泪。

  “我天天跟着大军东奔西跑的,带着你, 岂不跟着受累,”冯道给妻子擦擦眼泪。

  “那我也愿意,”孙茹哽咽道。

  “可我不愿意,我宁愿你和孩子还有父亲呆在家里。”冯道低声叹息,抱紧孙茹。

  他干得是跟着藩王打天下的活,一不小心,命都可能保不住,又怎么能再拖着妻儿呢!

  孙茹也是知道,紧紧的抱着冯道,眼泪又流了出来。

  良久,冯道拿出帕子给妻子擦了擦脸,“好了,别哭了,再哭脸就花了。”

  孙茹赶忙从冯道怀里出来,转过身,用帕子擦了擦脸,又悄悄整了整发髻,才若无其事的转过身来,看着冯道。

  冯道看的好笑,他媳妇虽然性子活泼,为人也开朗,但可能因为出身世家的缘故,无论何时何地,都十分注重仪容,从来妆不花,发不乱。

  孙茹把帕子叠好,刚要塞回冯道袖中,却在看到上面绣花时一顿,紧接着脸色一白。

  孙茹嫁给冯道这么多年,虽然聚少离多,可也算对自己丈夫性子十分知了八分,他丈夫素来节俭,不慕虚荣,为人更是务实,平素穿衣打扮,结实耐磨就好,从不绣花绣草,这帕子却是细娟的,还绣了兰草,定然不是他丈夫自己置办的!

  “夫君这帕子兰草绣的不错,”孙茹捏着帕子,若无其事的说,只是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冯道不查,随口说:“是么,王府出来的,做工自然精良。”

  “王府?”

  冯道笑着说:“还没来得及告诉你,你夫君现在是河东掌书记了。”

  “河东掌书记!”孙茹大惊。

  冯道就把王缄身亡,他因此接替掌书记一事说了一遍。

  孙茹听得心中巨阵,她是世家女,父兄都在做官,自然知道这掌书记何等重要,尤其这还是晋王的掌书记,她夫君,这是一步登天了。

  孙茹顿时又喜又忧。

  喜的是夫君才华横溢,终得伯乐赏识,忧的是这掌书记一职非同小可,干系太大。

  掌书记虽然和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节度判官、支使等都是节度使手下文官幕僚,可唯有这掌书记是家臣(内臣),而其他的,都是外臣,外臣只要处理好节度使治下政务即可,可唯独这掌书记,却得跟着节度使里里外外,大小事情一把抓。

  昔日大文豪韩愈曾评价掌书记一职“书记之任难矣,赞天子之教化,外与宾客四邻交,其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辩通敏之才,莫宜居之。”

  孙茹虽自觉自己丈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也很担心丈夫是否能胜任掌书记一职,尤其还是晋王的掌书记。

  看着妻子眼中的忧色,冯道笑着点了点孙茹的鼻子,“瞎担心什么,你夫君既然接了,那就是能干,你什么时候见你夫君干过自不量力的事。”

  这倒是,他夫君向来处事谨慎,孙茹放下心来。

  孙茹把帕子塞到丈夫袖子里,又帮丈夫整了整衣襟,看到衣襟处也绣了兰草,而且这衣裳用料明显比冯道平日做的衣裳用料精细,这次孙茹倒没什么反应,掌书记一职虽然辛劳,可待遇也向来为世人称道,节度使向来视掌书记为心腹,为家人,不说平素月俸,赏赐,四季节礼、衣裳,节度使都包着,有的节度使甚至连掌书记娶妻生子纳妾一应费用都给出,更有甚者,有些节度使见自己掌书记子嗣不丰,甚至会把自己爱妾送给掌书记,怕掌书记因忙公务断了香火。

  孙茹虽不知晋王是什么情况,不过如今看他夫君,晋王看来甚是周全,想来以后她不用担心夫君在外面冷着饿着了。

  不过想到节度使向来喜欢给手下赏美人以示亲厚,孙茹皱眉,看来这事得好好思量思量,不过,孙茹看向冯道,眼睛一亮,她这次来,可以给平儿添个弟弟。

  毕竟手中有子,心中不慌!

  冯道就看着他媳妇一会高兴,一会纠结,一会伤心,一会怅然,然后突然目光灼灼的看着他,顿时一惊,“娘子想什么呢?”

  孙茹突然脸红,轻轻锤了冯道一下。

  冯道:……懂了。

  夫妻俩见完面,诉完心肠,这才有时间说别的,孙茹对后面跟上来的马车招招手,马车驶到冯道面前停下,然后车上下来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大的十来岁,已看出翩翩少年的样子,只是脸色有些苍白,看着很是体弱,而旁边小的,只有四五岁,却是虎头虎脑,一看就活泼好动。

  不过大的那个却拉个小的那个,看起来十分懂事。

  “这是……文哥儿?”冯道看向大的,有些诧异。

  大的那个领着小的走过来,十分小大人的拱手给冯道见礼,“沈文见过堂叔。”

  “还真是小文,居然长这么大了。”冯道扶起小沈文,仔细看了看,很是感慨。

  冯家村原是从长乐郡迁来的一支,虽然算是同一个祖宗,可一两百年过去,也都出五服了,冯道这一支素来人丁不兴,他是独子,冯父是独子,只有冯道爷爷那,才有一个弟兄,只是那弟兄家也和冯道家差不多,也是三代单传,偏偏冯道那个隔了房的堂兄命短,一场风寒居然去了,而当时他媳妇还正身孕有孕,结果他媳妇因为骤闻噩耗,早产加难产,挣命生下一个孩子,撑了两年,也去了。

  而这个孩子,就是冯文。

  因为这是冯父叔家的孩子,还是唯一香火,冯父在堂侄媳去世后,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冯道当年回去还见过两面,想不到当年眼瞅着养不活的孩子,居然磕磕绊绊长这么大了。

  “身子可还好?”冯道摸摸对方的头,柔声问。

  小冯文点点头,“还吃药,不过好了很多。”

  冯道心中顿时大怜,这孩子因为在胎里憋的久了,出来就浑身青紫,没气了,还是接生婆狠着心拍了几巴掌,才跟猫似的哭出来,打小就吃药,这些年吃的药都比吃的饭多。

  小冯文抬头看着冯道眼中的怜惜,却笑了,“堂叔不必担心,大夫说了,我能长到成年,就自然好了。”

  这孩子……怎这么懂事!

  冯道心中微叹,面上却笑着说:“文哥儿说的没错,长大自然就好了。”

  看完侄子,冯道转头看着旁边的儿子,真不是冯道忽视儿子,实在是比起侄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一看就很健康。

  此时,这小不点正吃着手,歪着头好奇的看着冯道。

  “平儿,还认得爹不?”冯道拍拍手,示意儿子。

  小冯平乌黑的大眼睛很是陌生的看着冯道。

  冯道苦笑,当年他见儿子,儿子正在襁褓中,如今怎么可能认得他。

  “平儿,我是你爹,来,抱抱。”冯道温声说。

  小冯平看看冯道,又转头看向冯文。

  “大弟,这是爹爹,”小冯文用手指冯道,“他会给你买好多好吃的。”

  小冯平顿时眼睛一亮,一下子扑到冯道怀里,欢喜的叫:“爹爹,我要吃桂花糕,糖葫芦,年糕,香芋粽子!”

  冯道:……

  “哈哈哈”孙茹在旁边笑的前仰后合,连淑女礼仪都忘了。

  冯道抱着儿子,听着儿子如此口齿清楚的报着吃食,满头暴汗,这孩子,怎么和小时候一样,这么知道吃啊!

  不过好在冯道安慰自己,才五岁口齿就如此清楚,看来和自己一样能言善辩,好好教教,长大了也能有一番作为。

  冯道抱起儿子,细心问:“平儿平时都在家做什么?”

  小冯平很流利的答:“娘给我做好吃的,陪我玩,大哥也陪我玩,大哥还教我读书。”

  “读什么书啊?”

  “小兔子。”

  冯道还以为是唐太宗子蒋王李恽幕僚杜嗣先仿科举编撰的启蒙书《兔园册》,微微点头,正想夸一句,却不想小冯平开口背: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白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冯道:……

  这都什么跟什么,冯道转头看向自己夫人。

  孙茹有些心虚的望天,“这个……其实这次之所以把两个孩子带来,就是想让夫君好好教导一下两个孩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