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来人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46      字数:3430
  战国时代, 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或许几年前还是死敌, 如今却能亲如兄弟。

  齐赵两国如今的关系还不错,要不然,齐王也不会专门派人访赵,专门探问赵王和惠文后。

  所以惠文后闹出了这样一件事后,齐使颇为恼怒,也不知他回齐国禀报的时候是否会添油加醋。

  这件事在赵国成了热点,一时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些事, 有赞叹的, 也有不屑的。

  吕不韦和异人觉得这个事件或许能成为异人再一次扬名的契机,于是开始默默策划。

  很快,在吕不韦的财力攻势下, 不同人物对惠文后此事的评价就被传扬了出去, 异人也名列其中。

  总的来说,时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表示太后治国有方, 关心民间疾苦,大力支持不解释;另一边表示庶民不能与士同,更何况与君王相提并论,太后脑子莫不是病过头了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公卿大臣, 能被听到自己的意见的基本上就没有普通人。

  理当最支持惠文后的普通黎庶就算发表了意见也没什么用,议事是只属于贵族公卿的权力。

  作为一个秦国人,对于这件赵齐两国的事, 异人发表的意见是虽然秦国和赵国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好,但是不得不说惠文后的说法真的是好有道理哦!

  当然,那只是简化版的说法,因为异人把惠文后的每一句话都分析了一遍,所以最后传出去的具体的说法,是异人把后世归纳的什么民本、西汉初期的黄老执政的无为思想以及法家的依法办事思想都杂糅过的,经过吕不韦请人润色,最终成就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文体是散文,正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基本上是一个论点就加一个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作为论据。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但是有几家特别显眼,异人用的就是这几家显学的理论,偏偏还能把它们能联系在一起,真的是刷足了存在感。

  于是异人出名以后,第一个来见他的,不是封君公卿这种政界大人物,而是文坛大拿——荀况。

  荀况,就是荀子,时人尊称为荀卿,儒家代表人物,但是教出来的著名弟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虽然这个时候,李斯和韩非都还没成名,但是荀子因为对儒家之外的学说——其实说的就是法家——有所倾向,在内部颇为受人诟病。

  之前荀子入秦,对秦政、秦法大加赞赏,换而言之,就是觉得关东六国有所不足。

  然而关东六国的人再怎么气恼,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荀子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有证据支持。

  而来自后世的异人,所宣扬的儒家思想颇有点儒皮法骨的味道,和现今的荀子推崇的一些观念颇为吻合。

  荀况之前在齐国主持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职务相当于后世的校长,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齐国。

  在离开齐国之后,他入过秦,对秦政大加赞扬,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秦国推崇的是法家,和荀子坚持的儒家不是一路人,因此他最后还是离开了秦国。

  秦国之外,便是赵国。

  赵国是荀况的家乡,他的祖先是晋国公卿,当年他的家族也是与三家——即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并称的大贵族之一,只可惜在斗争中落败,因为家族的领地与当年的赵氏相冲突,因此到荀况这一辈,他已经是赵国人了。

  当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鲁国,因此荀子返赵,也有这么个意思在。

  异人和吕不韦无师自通了后世的炒作方法,通过几位众所周知的大人物的论战,在一直保持事件的热度的同时,还把它炒得更加热门。

  异人作为吕不韦的支持对象,被他暗桀桀地放到了论战人物之中,因为观点新奇新颖,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但是无论是异人还是吕不韦都没想到会被荀况——这位被各国公卿都尊称为荀卿的人——给找上门来啊!

  这就好比打游戏,连新手村都还没出,就要直面最后的关底大boss之一了,这种感觉相当酸爽。

  异人还没办法,人家来又不谈政事,只是谈谈学问,他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啊!

  和荀况的谈话出乎意料,双方似乎都很满意。

  过了几日,平原君赵胜请异人入府参加宴会,他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祭酒,门下自然人才无数。

  稷下学宫是齐王重立的不假,但是吸纳的并不仅仅是齐国的人才,还包括了各国的公卿、富豪子弟。

  这个时代的书籍不是普通人能读的,能读书识字的人,要么出身不错,要么就是家中有余财。

  举个例子,李斯同学,后来的秦相,最初只是一个楚国小吏,和他后来的成就相比,可以说是相当不起眼了,有人或许会以为李斯一定是家徒四壁的那种穷苦屌丝,但是实际上他还勉强能算个有钱人。

  没钱能和韩非这种韩国公子一同在荀子门下求学?没钱能当上楚国小吏?

  虽然是“小吏”,但那也是脱离了普通劳苦大众的,和穷人压根就搭不上边!

  平原君赵胜就有子嗣在齐国求学,拜于荀子门下,再加上之前异人也算在赵太后面前给赵胜解了围,他便趁机邀请异人去大家参加宴会。

  荀子到底还是赵国人,若是赵王肯用他,他应当会定居于赵国,到时候,天下人才,自然是汇集于赵国。

  他的思想和现今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究底,依然是为了儒家的发展壮大。

  这个时代,法家治国最有成效,战国纷乱,列国国君都想着如何壮大国力,儒家那一套并不是特别被看重,荀子有倾向于法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看作是与时俱进。

  自汉朝董仲舒进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余的百家就纷纷改头换面,用儒家进行包装,所以很多人都说后来的儒家是“儒皮法骨”,和最初的儒家相比已经变味儿了。

  而且后世是法治社会,又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异人的思想是带着明显的法、儒两家的味道的。

  荀子入秦,虽然大赞秦法,但是对秦国儒家不兴颇为诟病,他一直希望儒家能在各国都再度兴盛起来。

  异人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契机,经过谈话,荀子表示异人就是他希望的那个人!

  虽然能看出明显的法家思想,但是好歹异人不排斥儒家啊!

  异人算是荀子接触过的秦国宗室、公卿里对儒家比较友好的了,就冲他这样的态度,荀子对他就颇为看重。

  要知道,秦国不像关东六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那里的法家气氛就最重,儒家在那里的生存空间不大,异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居然对儒家还有本能的亲近,真的是能够谢天谢地了!

  要不是异人自己没有提出过拜师,指不定能像大名鼎鼎的韩非子一样——当然,现在的韩非还没有拜师——作为公卿贵族拜入荀子门下呢!

  荀子看好异人,觉得他说不定就能成为儒家传入秦国的契机,不仅自己想要多关照异人,还把自己的这个态度透露了出去。

  赵胜有子嗣在荀子门下求学,当然也知晓了荀子的态度。

  事实上,赵国上层差不多都知道荀子对秦国质子颇为看好了,秦异人的大名也很快就传遍了赵国。

  消息传回秦国,秦王觉得这个孙子还是相当不错的,有想法,敢作敢为,是个好孩子。

  光是太子嬴柱就有二十几个儿子,还不算女儿,秦王嬴稷的孙子数量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不知有多少王孙在国内默默无闻,有些过得像异人的前身一样凄惨,有些连他的前身都不如。

  概括一下,就是管生不管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异人都能脱颖而出,秦王表示这个孙儿确实是挺了不得的,他喜欢。

  好在他老人家也就是多关注了异人几分,要是他表示出对这个孙儿特别明显的好感的话,异人指不定会被一群兄弟下黑手黑到死为止。

  好戏唱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爆出来一条与赵惠文后有关的新闻。

  倒不是她老人家又闹出了什么事儿,而是她快不行了。

  太后病重,眼看就要咽气了,不少人都傻眼了。

  事情呢,是这样的,这个时代,太后干政为数不少,秦国的宣太后就是典型例子。

  现在的秦王嬴稷能干吧?还不是被他母后压制了四十年!

  当了秦王四十年,中间连联合齐王并称东西二帝都做过了,依然要被老妈骑在头上。

  赵王丹呢,是个年轻人不假,但是自主思考、理政的能力是不缺的,然而他妈还在,不少人不把赵王当上司,光顾着巴结当政的太后去了。

  他们以为太后还能活个几十年,谁知道,先王才去世第二年,太后就急着要去找他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荀彧的徒弟……嗯,李斯、韩非也就算了,我一直以为这就是关门弟子了,万万没想到,他还有一个叫张苍的徒弟。

  北平侯张苍,秦朝任御史,后归顺汉高帝刘邦,封北平侯,汉文帝时为丞相,汉景帝时期去世,有门人为贾谊。死的时候已经过百岁了,后来连饭都吃不了,依靠人乳维持生命……

  荀子和他这个小徒弟的年龄加起来过了三个世纪啊!真的是real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