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形象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48      字数:3391
  渤海王刘协至今还居住在宫中, 官方说法是宫外的府邸还没建好,反正新任天子现在还小, 也没有什么妃嫔之类的, 渤海王居住在宫中,应该没事吧?

  大臣们觉得这似乎有些不好, 但也只是在观望中。

  刘辩当然不会反对刘协住在宫中了。

  在宫中,那刘协就还在他的掌控之中,相比于让这个弟弟出宫乃至于就藩, 刘辩更愿意他就这么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而且, 刘协在宫中,刘辩也更好和他“兄弟情深”不是吗?

  兄弟情深,在兄长是天子, 弟弟却是未曾就藩的藩王的情况下, 能用来借鉴的例子并不多。

  汉家旧制,储君确立,则诸皇子就藩, 除非是过于年幼,尚未受封, 又或者是太过受宠。

  汉家天子兄弟情深的例子, 主要是西汉王朝,谁让东汉王朝的皇室直系不太稳当, 连续数代都是宗室入继大统呢?

  看看兄弟情深的那两个例子,惠帝刘盈和赵隐王刘如意,文帝刘恒和淮南厉王刘长。

  高皇帝刘邦死后, 刘如意就国,在赵地天高皇帝远,但是谁让吕后又把他召回来了呢?

  知道母亲要对弟弟下手的惠帝与赵隐王坐卧同起,若不是惠帝疏忽,指不定赵隐王真能顺当地活下去。

  正因为如此,不管惠帝在为君方面有多优柔寡断,生生地让弟弟刘恒将帝系转移到了他那一支,连本来应该板上钉钉的太宗庙号都没有,只混到了一个不尴不尬的惠帝,但是做藩王的,总希望自己的天子兄弟能像惠帝一样厚待他们。

  被万民称颂的太宗文皇帝刘恒,他继位的时候,其余的兄弟基本上都被吕后斩尽杀绝了,只剩下一个被封为淮南王的弟弟刘长。

  刘长和刘恒的关系比刘协和刘辩的关系要好得多,毕竟有吕后这个靶子在,同为庶子的他们共同目标定是不少的。

  然后,刘长相当于被刘恒硬生生给捧杀了,只剩下一个“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的俗语流传后世。

  太宗孝文皇帝在对待兄弟这个方面,是颇令人诟病的。

  为了自己的名声,刘辩当然要向孝惠皇帝学习。

  亲情方面学孝惠,政事方面学孝文,那刘辩就能当一个人人称颂的明君了,形象还是几近完美的那种。

  当然了,单纯的学习孝惠皇帝,可能会让人认为他同样软弱,所以刘辩决定加一些别人的形象设定。

  譬如后面的魏文帝曹丕,让弟弟在最擅长的诗文方面“七步成诗”,简直就是口嫌体正直的傲娇嘛,要是他真的想弄死这个弟弟,其他方面的手段多的是,而且除了曹植这个一直和他相争的弟弟以外,对待年龄未足的幼弟,曹丕“长兄如父”的形象可是相当为人称道的;还有明代的明仁宗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燧,当年明仁宗没登基前被弟弟不知道逼到了什么程度,但是他登基以后对弟弟的处理方式,谁人不说他优柔寡断,兄弟情深到了委屈自己的地步,后人还有不少替他抱屈的呢!

  刘辩认为,塑造一个合格的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继光武皇帝以后,三兴大汉的天子,总不能没个好形象吧?

  登基之初,刘辩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让自己像前代的天子一样受到外戚的影响了,至于宦官,也是要挑能人用,后世的郑和,他同样是太监,但是他受到的争议就少了许多了。

  何太后有放权给儿子的想法,但是她晓得自己的哥哥是不会同意的,太皇太后这个时候跳出来,何太后看何进指使大臣和那边的人打擂台,不觉心惊。

  有些事,得到了清醒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

  何太后自己的态度消极,但是由于有一个过分积极的哥哥,旁人并没有发现,太皇太后还特意把她唤去开了一次家宴。

  刘辩也是无语了,虽然她们俩是整个大汉最高贵的女人没错,但是把他和刘协排除在外以后,还叫什么家宴啊?就算是只有女子的,那还有一个万年公主,在先帝驾崩以后就隐身了呢,也没见她们俩谁提起来过。

  在这个“家宴”上,太皇太后向何太后讨要摄政的权力不成,终于口不择言,说出了一句非常致命的话,“吾敕票骑断何进头,如反手耳”!

  何进表示别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要打他的脸了,现在他们居然想要他的命,实在是不能忍!

  其实呢,太皇太后也没想那么多,真的是一时口不择言。

  她本来就看不起何皇后的出身,毕竟前头先帝的废后宋皇后的出身不知比何皇后好了多少,更何况,在先帝去世之后,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安全感,再加上宦官们的鼓动,太皇太后才会昏了头说出了这句话。

  在她看来,何皇后能这么嚣张,就是靠了何进,而她的侄儿董重贵为骠骑将军,和何进扳手腕的能力还是有的,而且指不定就把何进斩落马下了呢?

  她错就错在昏了头,把这种错误认知的“真心话”给说了出来。

  但是,她说这句话是昏了头,不代表她平时的时候很清醒,恰恰相反,太皇太后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她和先帝不愧是母子的特征,让人厌烦。

  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才多久啊,两宫太后就闹出了这么大的事,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支持太皇太后的,也未尝不是在进行无声的抗议。

  先帝的谥号还在议定,但是免不了一个恶谥。

  对自家父皇没有多深感情的刘辩觉得灵帝这个恶谥挺好的,没给个炀帝就不错了。

  况且,桓灵二帝都是“昏君”,在他们的对比下,刘辩的形象肯定会高大许多,说起来挺好的。

  谥号都给了个那么差的,庙号就更不会有了,基本上,东汉的皇帝,有庙号的就没几个,就是厚颜无耻加上,后来也被去了。

  刘辩上辈子用过两个年号,光熹和昭宁,但是呢,他觉得这两个年号都不太吉利,这辈子重新开始,要选一个新的。

  反正这个时代的年号更换还是相当频繁的,在排除一切心腹之患,自己正式掌握威权之前,刘辩都要取一个能够警示自己的年号来沿用。

  后世那些“被摄政”的皇帝也不少,反正除了那些因为特殊的事件所采用的年号——比如宋真宗夜梦祥符,故改年号大中祥符;宋仁宗大病初愈,改元嘉佑——华夏历史上大部分的年号都是表达的美好的希望的,刘辩可以随便选一个来用。

  最后刘辩定下来的年号是天圣,属于宋仁宗的年号。

  这位皇帝被宋人评价为“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官家即宋时对皇帝的称谓——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个评价其实是相当高的。

  而仁宗这个庙号,在后世那些王朝为每一代皇帝都加庙号之后,也属于难得的美谥。

  仁宗皇帝在宋朝皇帝的执政时间中算是极长的一个,但是他继位的早期,权力一直都被太后刘氏所把握,刘辩还记得自己当阿飘的时候,宋廷有传闻,刘后或要效仿则天皇帝。这么一位强悍的太后,宋仁宗早期的几个年号,也都因此受到影响,颇有种“二圣执政”的感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清朝同治帝年号的委婉版。

  看起来“天圣”是个画风很正常的年号,但是把天字拆开来,就是“二人”,因此对于这个年号,有人表示“二圣执政”是这个年号的隐藏义。

  当然了,这个年号放在现在,就有点问题了。

  士人们纷纷表示这个年号有点出格,因为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天子他是个圣人,王婆卖瓜都没这么自夸的!

  刘辩力排众议用了这个年号,而拆字解谜是谁都会用的,因此朝中流言纷纷,表示天子他选择这个年号恐怕不只是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

  当然了,年号是在刘辩登基以后就马上选定了的,所以刘辩登基一月后,最大的事情还是以太皇太后为代表的董氏外戚正式和何氏外戚开始了撕逼,导火索就是当初的那一句杀何进易如反掌。

  何进:真的是给你们脸你们却不要脸!

  好歹大将军现在成了天子的舅舅,没了先帝的威胁,自然可以横着走了,所以吃相也显得好看了些,起码没有以手中的兵权威胁宫中的太皇太后。

  他只是拉拢了一批士人,带上三公一起上奏,表示当年先帝卖官鬻爵就是太皇太后唆使的,董太后真的是罪孽深重啊!既然你罪孽深重,那我们也不能给你留面子了,得好好算算账了吧?

  就像后世明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在入继大统后,不想承认自己承的是孝宗这一系的帝位,反而要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结果弄出了一个大礼议之争一样,先帝孝灵皇帝追尊父亲为皇【并非皇帝】还好说,毕竟前头的孝桓皇帝就干过这事儿,但是尊母亲为太后就有点问题了。

  灵帝朝官方正式承认的太后是孝桓皇帝的窦后,也就是说,要不是天子是董氏的亲儿子,对于给母亲尊位很有执念,她还不配被称作太后呢!

  董氏的身份应当算是藩王后妃,而按照汉家祖制,她是不能逗留京城的,何进釜底抽薪,他上奏的内容就是请太后迁回河间本国,勿要留京。

  董太后:我有一句mmp我一定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