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集邮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48      字数:3377
  何进作为位高权重的大将军, 地位不是刘辩这个连皇后都没有迎娶、不能说真正亲政了的皇帝可以轻易撼动的。

  但是, 他自己持之以恒地作死, 那就真的没人能救得了他了。

  不要以为弄死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很难,历史往往比小说更玄幻。

  上辈子,刘辩的这个舅舅就死得令人猝不及防, 而这辈子,飞扬跋扈的何大将军也没能逃掉阴沟里翻船的命运。

  其实刘辩一直很好奇, 一直都只是用来维护禁省的内卫们,是怎么大批出宫, 逃过执金吾对京城的巡查,然后跑到何进府上去大开杀戒的?

  值得注意的是, 当天晚上何家宴席, 除了何苗、曹操这些要么与何进关系并不似明面上那么好、要么就是所谓的中立派的人, 何进的心腹都在。

  换而言之, 可以把何家的宴席看成是何进心腹大集会。

  虽然雒阳城中时时刻刻有人巡查, 但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会被时刻保护起来的,现在又不是后世, 没有监控器之类的东西。

  何进居住在雒阳城中的“贵族聚居区”, 边上住的都是些位高权重的人, 雒阳城中, 除了本身就有禁卫巡查的皇宫以外,就属这地方附近的巡逻密度最高。

  而且,何进府上的家丁都是壮汉,放在军中, 也都是些难得的人才。

  就是这样的条件,人人都以为何进府上不说固若金汤,也称得上是安全周密了,但是,何进和他的心腹手下们偏偏就被一锅端了。

  大舅和他的手下们突然一同拿便当退场了,刘辩有些懵。

  十常侍们的胆子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大了?

  让他们在皇宫之内做手脚,刘辩相信他们是会做得出来的,但是,命令禁卫出宫攻击大将军府邸,不仅将皇宫的安全、守卫工作弃之不顾,居然还把大将军一系的人全部弄死了?

  事情发生以后,士林震动,刘辩也怒不可遏。

  当然,刘辩不是说自己的舅舅有多无辜,死得有多惨,他只是想着,那些宦官到底哪里来的胆量和人手,居然敢这么做,而且还让他们做成功了?

  士人们纷纷要求严惩,仿佛“这一刻,我们都是何家人”,权倾一时的中常侍们像下饺子一样被下狱论罪,只有两个幸免。

  主要是中常侍们虽然抱团,但是他们总得要履行他们的本职工作吧?

  刘辩前段时间“突发奇想”,打发了毕岚和宋典两个人去西京长安重修宫城,坊间隐隐有传言,道是天子要迁都。

  当年光武帝刘秀再兴大汉,群臣为在雒阳还是在长安定都争论不休,后来长安惜败,不知多少人为之扼腕,但是这么些年下来,雒阳作为大汉的都城,地位已经深入人心,刘辩好端端的又要把都城迁回长安,实在是让人不解。

  只是他没有明说,不过派了毕岚和宋典两个人一道回去,毕岚和宋典两个人都擅长工事,都造过、修过如今雒阳宫城中不少地方,算是专业对口,哪怕他们俩都贵为中常侍吧,但是灵帝封的中常侍有十二个,刘辩也没把人数减下来,数量一多,这个官位就不值钱了,也就是说,他们俩的地位是很重要,但又没有重要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反正刘辩没有真正开口,别人就只能猜,没有人会傻到把这个问题都问出口的。

  十二个中常侍顷刻间下狱了十个,只有被刘辩打发去长安工作,在其他人眼里被视作失宠的毕岚和宋典幸免,还真是世事无常呢。

  于是乎,在大将军何进被一网打尽以后,宦官势力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整个大汉的政治仿佛一下子就清明了,朝中士人欢庆,但是对于外放的州牧、心怀叵测的将军来说,就不太好了。

  目前大汉的局势并没有像前世董卓乱政以后那么不堪,需要注意的资深刺史以及州牧只有寥寥数人,益州牧刘焉、并州牧董卓是如今威胁最大的两个,董卓自不必说,刘焉提议朝廷重立州牧制度,朝中已是不稳,又升刺史为州牧,这是生怕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太高了。

  钝刀子磨人才疼,何进死前正和手下党羽密谋,还没来得及征召四方边将入京,也就是说,刘辩如今自是不用担心董卓的威胁。

  至于这辈子的何进为何会没有因为和宦官别苗头就要召边将入京,那就不得不说刘辩安抚工作做得好了。

  上辈子的何进因为宫中的靠山何太后都倾向于宦官才会恼羞成怒,这辈子的刘辩一边分化何家,一边表示舅舅你不仅是我舅舅,以后还是我岳父,朕最信任的就是你了,没有舅舅你,朕这个皇位怎么可能坐得安稳,于是乎何进被刘辩哄得迷迷糊糊的,认为自己的优势比宦官们高出不少,这才心情平和地过了好几个月。

  到了天圣元年年初的大朝的时候,刘辩自己提出让各地列侯入京朝觐,可巧了,不少手握重兵的人手上都有爵位,刘辩这个皇帝提出这么个想法来,难免会让底下人想东想西,想得太多的后果就是何进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反对意见,那么后头他自己也不会想着要用这种方法了。

  京中动荡不安,但好歹四方边将无诏不得入京,看起来倒也还算平静。

  袁绍、何苗、曹操等人接收了何进留下来的庞大势力,何苗自不必说,袁绍也不是好惹的,因此最后因为家世而常被讥讽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接收的人手最少,换而言之,比起袁绍来,他倒是对刘辩这个天子更忠心。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有数的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霸业开始腾飞,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于是曹魏一统天下的霸业终究成空,让司马家捡了一个大便宜。

  而在官渡之战前,公认的,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其实是袁氏家族的袁绍。

  四世三公可不仅仅是说起来好听而已,这同时代表了庞大的人脉关系,已经旁人难以企及的名望。

  要不是袁术自己作死,在大汉还有最后一口气,无数人都心存大汉还会再度复兴的想法的时候称帝了,袁氏家族,可没那么好对付。

  而袁术虽然是嫡子,但是作为庶子的袁绍过继给了他的大伯父,长子为尊,袁绍、袁术的大伯父作为长子,对于袁氏家族的掌控力是极强的,袁绍作为他大伯的嗣子,反而比袁术这个嫡子更能代表袁氏家族。

  袁绍结交党人,在中平元年,灵帝因为黄巾之乱不得不被迫大赦天下党人以后——当然,许多党人依然没能平反,党锢之祸的尾巴还是刘辩继位以后收拾的——袁绍的声望更是高到了一个地步。

  对于这些人,刘辩主要还是采取安抚的办法,而且刘辩的后宫至今没有添人,自从与何进说了愿意娶何进之女为后以后,何太后那边替刘辩相看的进程也停止了。

  要不是知道何进是担心刘辩的后宫出一个刘协的生母王美人那样的人,与未来的皇后关系恶劣,刘辩还真以为自己的这个舅舅是个多么慈祥的好父亲呢!

  当然了,现在刘辩没有那个烦恼了。

  大将军家要出一个未来皇后的消息人尽皆知,所以何进府上的老幼几乎都没有逃过毒手,只有一个老仆,抱着何进的孙子逃了出来,刘辩的未婚妻作为重点目标,当然没有她的小侄儿那么好运了。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住在车骑将军何苗的府上,倒没有受到牵连,对于何进的那些儿女,太后也只是让人追封、安葬了事,似乎压根就不想提起儿子曾经还要娶何家的女孩当皇后的可能性。

  至于何苗的女儿,因为他实际上不算何家子孙,所以他家女孩儿当然也没有这个荣幸入选刘辩的后宫。

  刘辩追封了自己那个无缘的表妹为奉安君,与其汤沐,享受祭祀。

  何进一脉只有一个人幸存,就是被老仆抱着逃出生天的何晏,历史上曹操的养子。

  何进对曹操、袁绍等人不坏,要不然上辈子曹操也不会收了何晏当养子,还视若己出,于是刘辩就将何晏的抚养权转给曹操。

  何进不幸身亡,爵位就传给了何晏,再加上曹操手底下很是有一帮何进军中的老人,不管怎么看,曹操收何晏为养子都不算亏。

  当然,在外人看来,让曹操养何晏,天子也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曹操的长女被天子钦点入宫。

  曹操的长子曹昂和次子曹丕之间年纪相差很大,而他的长女是曹昂的同母妹,以现在的时间点来看,曹操只有两子一女,女儿的年龄将将十岁。

  当然了,曹氏没有立即入宫,只是被天子预定了而已,从这一点上来看,刘辩的节操岌岌可危。

  除了曹氏,刘辩一口气连点了袁绍之女、伏完之女、荀悦幼女以及他前世的王妃唐氏。

  而皇后却不在她们之中,或者说,刘辩根本就没有立皇后。

  他放出话来,未来谁人生下皇长子,就将其立为皇后。

  世家大族虽然不愿意让女儿入后宫,但是如果女儿有可能成为皇后呢?

  所以基本上,刘辩的“集邮”之路还是很顺利的。

  作者有话要说: 何大舅终于领便当下场了。

  话说阿辩集邮一样地收后宫,作者觉得自己的节操岌岌可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