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反武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54      字数:3465
  王皇后那边有些不对劲, 而连李嗣一这个小辈都知道了,一直觊觎皇后之位、开元十年就被封为三妃之首、宠冠后宫的武惠妃就更不用说了。

  不是李嗣一对自己的生母不敬, 而是他认为, 王皇后那里, 自己的阿姨也是掺了一脚的。

  但是天子对此没有反应,李嗣一也不好说什么。

  就连李嗣一自己都不相信他的生母武惠妃是一朵纯洁无瑕的白莲花,看惯了女中豪杰的李隆基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唐宫中长成的贵女, 谁会真的对权力没有一点的觊觎之心呢?

  更不用提, 武惠妃冠着那个数十年前让无数男儿俯首的女帝的姓氏,在后宫之中, 她似乎在重走女帝的老路。

  不过女帝武曌只有一个, 她的路径是他人无可复制的, 朝夕与诸位先祖们相处的李嗣一这样坚信着。

  “放手让你阿姨去做好了, 这只是后宫之争而不是储位之争,你不用担心担负骂名。”在李嗣一还在为王皇后的事情烦心的时候,武曌这样说道。

  这时候, 和武曌离得最近的李治也插话了:“再不济, 还有你阿耶呢。最后的决定还得看你阿耶的决断,若是他的心还向着王皇后,那自然一切休提,若是他的心不在了, 你阿姨的动作,他也会兜着的。至于朝臣,也不是人人都齐心的。”

  已经对本朝之前的掌故熟稔无比的李嗣一在心中默默无语, 太翁李治废后立爱的经验在前,他真的一点都不怀疑这是高宗他老人家的经验之谈。

  和亲孙儿李嗣一现在的表情几乎一样的睿宗李旦:啊,这就是真爱啊,我还能说什么呢?

  王皇后宫中有异动,自然是因为她有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而她的异动是在她的胞弟王守一来过之后才出现,那么说明王皇后的异状和她的弟弟、她的母族脱不了关系。

  事实上,李嗣一没有等上太久,开元十二年秋七月,王皇后事发,被冠以在宫中行巫蛊之事的名头废为庶人。

  皇后被废,谁在其中得了大利,就能推测出幕后主导是什么人,武惠妃绝对逃脱不了干系。

  事实上,自她受封惠妃之后,在宫中地位便不在皇后之下,想要再进一步也是应有之理。

  不过李隆基在此事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忍不住感慨,什么一日夫妻百日恩,都是假话。

  说是巫蛊之事,有诅咒天子之嫌,但是谁都知道,此事不过与汉武帝的陈皇后一样,是皇后为了求子而做出的荒唐行为罢了,更何况,这还不是皇后本人最先有的想法,而是其弟王守一挑唆以后才出现的,只可惜,天子将这一切定了性,皇后轻易被废,王守一也被贬为泽州别驾,等他上路以后,天子又改变了主意,让人昼夜星驰前往,不过不是赦免他,而是将其赐死。

  王家这一脉损失惨重,结合皇帝的表现,很难让人不把情况联想到武惠妃身上去。

  事实上,在废后之后,天子李隆基就隐约地让近臣透露了他的想法:国母之位如今空缺,后宫之中,唯有武惠妃地位最高,她补上这皇后之位,也是理所应当吧?

  对此,朝中的大臣们反应很一致:大家你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啊,不过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随着被废三个月后,王氏的去世,以及天子下令以一品礼将其葬于无相寺等种种行为的发生,朝中再一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武行动。

  事情以朝中的几位要臣被贬为起因,之后缓慢发酵,但是仔细串联整件事,也能追溯到王皇后事件上。

  大概是枕头风被吹多了,李隆基与宠臣楚国公、秘书监姜皎商议,能否以皇后无子的名头将他的发妻王皇后废黜。

  这是天子与宠臣的“禁中私语”,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但是姜皎的嘴巴没有把门,大概是想要卖人情给皇后一脉,偏偏将消息泄漏了出去。

  而后被施以杖刑、流放,很快就病逝了。

  揣摩上意,向天子进言给姜皎施杖刑、开启了贵臣受杖的先例的就是户部尚书、河东伯张嘉贞。

  巧合的是,他是王守一的好友。

  由于姜皎泄漏禁中语,王守一紧张之下,让王皇后佩戴刻有李隆基名讳与天地文的木牌,以期早生贵子,乃至于和则天皇后相比肩。

  只可惜,被李隆基亲自追查出来以后,这被定下了巫蛊之事的基调,自然牵连甚广。

  朝中众臣都很同情王守一,对天子李隆基的行为很是不满,武惠妃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她已经有了个阿武第二的名号,在朝臣眼中已经是祸国殃民的代表了。

  因为王皇后的事情和李嗣升的关系一落千丈的夏王李嗣一: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虽然在列位先帝的教导下,从小他的目标就是帝位,但是也要交好兄弟啊,阿耶儿女众多,现在看看,他同胞的兄妹们数量还不够,这时候,交好其他兄弟才是便捷方法,只可惜,这回别说是李嗣升这个养母受害的直接受害者了,就是其他年幼的弟弟,似乎也得了母妃的吩咐,虽然依然和他交好,但是似乎显得生分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嗣一想要树立他的形象,顺便让朝臣们看看,他也是值得支持的皇子,不得不背后给阿姨武惠妃捅刀了:夏王嗣一上书至尊,请复以皇后礼葬废后王氏。

  武惠妃:excuse me?

  作为一个认定皇后之位已经是她的囊中物的女人,武惠妃很难接受儿子的打脸行为,虽然奏疏只是说请以皇后礼葬王氏,但是在她看来,已经是李嗣一不认同王皇后被废的一种表现了。

  认为自小听话的儿子不应该这么叛逆的武惠妃几乎都要抓狂了。

  然而没关系,李嗣一有的是方法说服她,毕竟他们是母子,武惠妃纵然一时置气,但等到她气消了,总能听进李嗣一的话的。

  李嗣一现在的做法,其实是为了不让李隆基日后后悔,毕竟李隆基是天子,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柄,两相比较,他的位置是要比武惠妃重的。

  还在气头上的李隆基看见宠妃所出的宝贝幼子的上书,居然是给废后求情,顿时来了兴趣。

  李隆基现在处在一个“你们越是不让朕干什么,朕偏是要什么”的状态,他在朝政上还是明君,然而这类明君,在女色上多是有一些不同于大臣们希望的圣主标准的偏好的,毕竟朝政方面已经尽力地压抑自己的脾气了,总不能在后宫女色上还要委屈自己吧?

  只不过看后来人们多是称赞开元时期为盛世,指摘玄宗后宫的祸国对象是后来的杨贵妃而不是如今的武惠妃就知道,李隆基这个时期还没有完全地放纵自己,也就是说,废了曾经对自己多有助益的发妻,又让她以不相符的身份下葬,他日后迟早都是会后悔的。

  与其让他日后后悔,再推卸责任、迁怒武惠妃,倒不如现在就把这条路堵死,顺便让他看看,李嗣一是一个多么仁厚的好儿子。

  说白了,不过是李嗣一展现自己、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罢了。

  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那么在实行之前,李嗣一已经想好了应对李隆基问询的方法。

  出生于开元四年的李嗣一,到王皇后去世时的开元十二年十月,也不过是九岁的年纪,所以他的理由不可能从朝局之类的大方面出发,只能从小的方面来体现。

  第一,自然是因为王皇后是李隆基的发妻,是他明媒正娶的元配,从礼法方面来说,李隆基废黜她已经是让人遗憾的事情了,死后给予她足够的哀荣,其实是个足够好的补救方法;第二,则是因为在皇子们知晓的本朝掌故当中,她也算是助李隆基良多的贤内助,从前与李隆基感情也甚好,要不然,她的家族也不会有那么的荣宠在,两人之间到底是有情分在的,只不过如今李隆基正在气头上,不愿意想罢了,作为一个贴心的好儿子,李嗣一当然要为阿耶着想,不让他未来留下遗憾;第三,则是从李嗣一自己的角度说明的,李嗣一与李嗣升交好,这是宫中都知晓的事情,王皇后的事情,伤害最大的,除了她的母家、亲眷,就只有她的养子李嗣升了。出言让王皇后死后享受理所应当的哀荣,也算是李嗣一能为与他交好的兄长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吧。

  专门向李嗣一问清的理由,又听到王皇后死后李嗣升哀恸不已的表现的李隆基,虽然默然不语,却在李嗣一像模像样地上书后专门奖励了他一番,又另外赏赐了李嗣升部分财物,以作宽慰。

  又过了几日,废后王氏以后礼入葬的旨意就发出去了,虽然下葬的地点依然不是帝后应当合葬的陵寝,但是朝臣们对此已经很是宽慰了。

  李嗣一也借着这次的上书正式入了朝臣们的眼,如今的他,在朝臣们的心中总算不是“武氏女之子”、“帝宠颇厚”这样刻板的印象了。

  但是被人拿来同孝敬皇帝、章怀太子这两位由武则天所出、但常与母亲抗争、向有仁名的长辈相比,李嗣一总也觉得怪怪的。

  他看起来就这么像这两位前辈一样是个早死的命,还是说他的阿姨武惠妃在朝臣们看来已经像则天皇后一样“邪恶”了?

  作者有话要说: 武惠妃:简单点,表现的方式简单一点~我才是你的亲阿姨,不用上赶着打我的脸~太子之位离你会更近点~

  李嗣一:没意见,祖宗们怎么教我就怎么学~

  所以,不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