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韦氏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54      字数:3210
  开元十五年, 天子令诸王遥领各地节度使之职,然而并不使其出阁就职, 所有封王的皇子尽数居住在“十王宅”这个坊区——天子不只十子,所谓的十王, 也只是最初入住的几位王爷的称呼, 盛宠如李源,也只是延后了半年就自请离宫了——就连皇太子,也不在东宫居住,而是和自己那些封王的兄弟一样住在这个坊区之中,虽然太子居住的地方不称王宅而称别院, 但是谁都知道, 那里才是太子真正的居住之地。

  自从太子日渐长成之后, 不知是武惠妃枕头风吹多了还是皇帝对他本就心存忌惮,圣宠是一日不如一日。

  太子李鸿很委屈。

  想他能越过长兄被立为太子, 母妃当初也是盛宠一时, 本人自然也有一段被天子宠爱的时光,只可惜啊, 他的母妃被武惠妃挤了下去,他自己虽然受封了太子, 却一直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知道李鸿未来的人当然不看好他, 虽然他很努力地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架不住有人存心找他的麻烦,而皇帝对太子这个储君更是看不顺眼。

  若说早年天子和太子之间还有温情脉脉的时候,但是如今趋于享乐、对下一代的防备之心更是不减反增的天子, 对太子的态度更是不好了。

  天子登基之前的住所,正是所谓的潜邸别宫,天子以那里为根基,大兴土木,兴建兴庆宫,不再以大明宫与太极宫为政治中心,而在兴庆宫中处理国家大事。

  虽然人对自己从前的住所有所怀念是正常的,但是大唐已经有了大明宫和太极宫两座宫城,天子又大张旗鼓地修建兴庆宫,还是能看出他如今已经和早年一味地向大臣们展现自己的勤勉、节省有所不同了。

  开元十四年,被封为皇后之下三妃之一的丽妃赵氏就过世了,虽然在她过世之前,荣宠早已不及从前,但是毕竟也曾经是天子的宠妃,在后宫方面,还能给儿子提供一点助力,可是如今过世之后,太子在后宫的臂助就完全失去了。

  和太子李鸿比,作为武惠妃的长子,夏王李源简直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而且他的阿耶连他的王妃都已经预定好了。

  要知道,太子在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也才堪堪迎娶了太子妃而已,而李源现在也就十二岁,离元服都还有三年,更不用说娶妃了。

  这么早就开始替他考虑王妃的人选,只能说皇帝对他这个儿子是真爱了。

  和高祖、太宗朝的一些皇子们迎娶的是传承久远的世家门阀之女——譬如后来的高宗皇帝李治,他的王妃、元后王皇后,就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不同,越到后来,皇子们结亲更可能与他们的姨表、姑表兄妹成婚,和门阅阀第之家联姻的皇子依然有,但是数量稀少不少,还得看他们联姻的是哪一支,是否显贵。

  李源的王妃是李隆基亲自让他选的,里头拟了不少人家的贵女,包括了崔卢李郑王这五姓,还有韦、裴、柳、薛这最为显赫的关中四大士族。

  关中地区有长孙家这种依靠军功起家的关陇军事贵族,但也有像五姓七望一样传承久远,但是家族品级可能有所不及或者是其他方面稍逊一筹的士族,不管怎么说,为了和五姓七望这些家族打擂台,李唐皇族除了强调自家的存在感外,还在关中范围之内扶持了几个家族,其中以韦、裴、柳、薛这几个家族为最。

  老李家的皇帝原先还假托自己是陇西李氏的一支,就和前朝的杨氏皇帝强调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一样,其实那些家族心里都是门儿清的。

  陇西李氏不承认李唐皇族攀附的身份,太宗李世民曾经想为自己的爱子李承乾——当时这可怜的娃还不是废太子,还是个有爹疼、有娘爱、爹娘俱在的幸福太子——聘一位高门士族出身的贵女来当太子妃,结果人家冷艳高贵地表示不和你们玩。

  李世民:哦,那我也不和你们玩好了。

  从那个时候起,李唐皇族其实就站在打击士族的第一线,不过毕竟士族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人其实都心慕士族的风采,因此李世民只能选择联合大部分打击少部分的策略,将目标对准了五姓七望,还出台了包括不准这几个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的一系列政策,只可惜,李唐官方越是打压,人家的声望和地位就越重。

  当然了,李世民当时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没看见后来新立的太子李治,他的发妻就是太原王氏出身吗?

  不过皇室和士族的角力并没有停止,时至今日,看见李隆基拟给李源的王妃名单里,除了先朝的一些公主们与驸马所出的子嗣或者孙女、曾孙女,还有诸多的门阀士族的存在,李世民等人依然会黑脸。

  士族们乐意将自家的女儿嫁给皇室,让皇室的血脉中掺杂士族的基因,却很少有士族愿意迎娶公主。

  虽然有李唐的公主们大多数都很彪悍的原因在,但是追根究底,不过是他们不乐意见到皇室的手伸到他们的家族内部去罢了。

  除了睿宗李旦是刚刚殡天就被吸到了李源的身边的,其他的先帝们都在地府待过,了解了李唐皇朝那悲催的未来,某些应当是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是了解的。

  大唐后辈的皇帝里,有一位庙号是文宗的,他在位的时候,向宰相郑覃请求联姻,希望能将郑相的孙女嫁于皇太子为太子妃,按理来说,此事乃是殊为荣宠之事,但是郑相很有个性地拒绝了皇帝,转而将孙女嫁给了同样出身于五姓七望的崔氏的一个九品小官。

  此事惹得文宗皇帝大为感慨: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文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大唐已经走了很久的下坡路了,但是他依然为自家的辉煌而自豪,看那些豪族不顺眼,而在李源身边飘着的这些先帝,除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脾气软和一点外,其他四位都不是好惹的。

  认为高宗李治很软和,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武则天他老公的人们,可以细想一下,儿子夺了父妾最后还将她立为皇后的,可就李治这么一位,而且虽然李治的形象塑造得很不错,但是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是他亲自大力扶持武氏干掉的,所以他绝对不是一朵单纯的小白花。

  四位不好惹的先帝加上两位虽然脾气软和、但是同样看不大惯那些装腔作势的高门士族的先帝,在他们的包围下,李源虽然年幼,但是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阿耶给他预拟的王妃人选里,选了家世中等的一位,当然了,那张纸上的中等家世,已经是很高的门第了。

  李源的未来王妃出身京兆韦氏,属于韦、裴、柳、薛这关中四大名门中的一门。

  京中有俚语,言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极言韦杜二家之兴盛。

  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在族中行十二,称十二娘,和开元二年在贬所去世的郇国公韦安石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过只看现状的话,他们这一脉的现状显然不太好,也就是说,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是够格的,但是能支持他的力量其实没有多少。

  李源这么选择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关中地区,关陇贵族以及门阀的力量肯定不弱,他要向世家门阀示好,也得选择好方向,是选择名气最大的五姓七望,还是选择关中这一带的地头蛇,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开元十八年,李源元服。

  对于李源来说,元服既重要又不重要,事实上,李隆基对自己的一众子嗣防备得太过严密了,即使皇子们都在慢慢长成,也都显露出了各个方面的才能,李隆基依然没有让他们入朝参政的打算,十王宅这个坊区与其说是皇子们的聚居区,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囚困他们的牢狱。

  正是这一年,奚、契丹等进犯大唐东北边境。

  因为忠王李浚领朔方节度使,所以在名义上,他是需要为君分忧的。

  但是在这些由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地方,节度副使才是真正的掌权人,诸王只是有个好听的名号罢了。

  所以在天子下达“以忠王浚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祎为副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讨伐契丹等兵”的旨意的时候,没人觉得意外。

  虽然名义上是忠王李浚这个皇子领军,但是实际上,真正做主帅的人是如今宗室中的名将信安郡王李祎——这位是吴王李恪之孙,在血缘上,和当今天子已经有一定的间隔了——忠王只不过是被分配去分润功劳罢了。

  而这种默认的配置,却被将将元服的夏王李源,一封奏疏给破坏了。

  李源上密折于天子,请求随军出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自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qaq最近没灵感,so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