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航海
作者:善徊      更新:2023-07-30 16:05      字数:3845
  寻找新作物的过程并不顺利, 历经的时间也远比何宁想象的久得多。

  更令人诧异万分的是, 何宁发现这个世界的地理风貌很有可能并不同于前世国内的情况,若真如此,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五大洲四大洋都成了未知数,他前世所熟知的那些外来高产作物是否还存在, 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都成了不确定。

  但往好了想,也未尝不会存在一些他不认识但又十分高产的作物。

  其次,在没有普通话,没有国际通用语言的时代,交流的障碍被无限放大。

  一开始,他们还能找到当地能听得懂夏国语言的人聘做翻译, 随着越往南行, 懂夏国语言的人越发难找,沟通便越发困难,直到抵达最南部的南疆国,因为两国有过使节的拜访交流,倒是有一些会夏国语言的, 但这些人不是南疆的官员,就是被供养的清客。即便他们承接外包业务, 何宁一行也不放心聘用。

  如今,夏国正处于内战的虚弱时期, 南疆是否知道,或是知道多少,何宁不清楚, 这样的消息绝不该从他们的口中漏出去。

  面对多方势力的打探,他们只能自己摸索着学习当地的语言,谨言慎语。

  好在同行的小分队里有熟知南疆风俗的人员,不仅避免了不少可能引起纠纷的误会,也加快了他们熟悉南疆的进程。

  何宁一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粮食作物,虽然他自己暗中还有出海寻找的意向,甚至他们的队伍中就有当初向三皇子要求的造船技术人员,但为了安全着想,若是能在南疆本地找到合适当然更好。

  因此,何宁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将南疆的大多数可食用的植物认了个遍,受限于落后的信息技术和交通状况,整个行程下来,何宁几乎跑遍了南疆有人聚集的地方。

  然而,收效甚微。

  优良的粮食作物没有发现,倒是收集了不少可以制成调味佐料的植物种子,以及少数可能适合北方种植的水果种子,其中,最让何宁满意的就属各种辣椒了。

  没有找到心目中优良作物何宁虽然不免失望,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南疆与夏国之间并没有被高不可攀的群山高峦或是一望无际的宽阔江海等天然屏障所阻隔,最难走的路除了翻山越岭,便是一条绕了将尽十天才找到一个渡口的大江。加上两国每隔几年便有使臣来往交易,使得两地地域虽然南北跨度极大,但主要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品种并无不同。

  看来,想要有所收获还是要出海寻找。

  在南疆的一年,何宁除了寻找作物,还大致摸清了整个南疆的地貌,关于出海的事情也是多有打听,心里已经有了章程。

  事情比他预料中最差的情况好不少。生活在南疆南部海岸线的渔民经常出海,对附近的岛屿情况了解不少。

  从这些渔民人口相传的信息中,何宁还真找到一条航行一周左右便能登陆的岛屿,重要的是这些岛上有居民,即便那座岛上没有他要的东西,但有人就有路,他可以从岛上居民那里得知更远的地域情况。

  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海面,何宁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成为大航海探索世界的一员,想想历史上大航海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何宁不禁热血沸腾。

  这边何宁大航海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而远在北方的夏国,像一只正在经受涅槃的凤凰,战争的洗礼使她痛苦,也让她浴火重生。

  夏国,定中镇。

  定中镇地处中原,早早地便被三皇子占了下来,是三皇子系打天下的大后方,有当地名门望族几代人的支持着,三皇子在中原的势力根系已经扎了根,牢牢地掌握了整个中原的动态。

  作为大后方根据地,三皇子自是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和流民安置工作,经过三年的整治,中原的流民十之□□都得到了良好的安置。

  有些得知家乡脱离了战乱的也被当地的县衙检查了身份后重新分发了文书;有的想留在中原混口饭吃的,也被当地的县令打散分配到属下各村开荒种粮;还有一些手巧的妇女被当地的纺织厂招了去做工,虽没有工钱,却能每日得些粮食,即便不多,仍能养活一家子。

  然而,仍有少部分人当初为了躲避战乱而躲进了深山的,由于信息不足,错过了重新拥有良民身份的热门时机。

  好在,这样的人并不多,要想回到山下生活也并不困难,只要配合调查,交代清楚自己的身份,没有犯过罪大恶极之重罪的,还是可以安定下来的。

  毕竟,夏国想要恢复生力,休生养息,目前最缺的便是人力了。

  北李村。

  知道何宁离开真相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村民都以为他是被征做士兵上阵打仗了,唯有何家以及村里真正举足轻重的族老们才多少知道些□□。但最多,也只是模糊猜测何家孙子何宁被三皇子看重,派出去办事罢了,具体做什么事仍是不知的。即便如此,何家老小还是被这些族老们高看了不少。

  但战争年代,人命如草芥,何宁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未可知,更枉论以后能否飞黄腾达了。因此,族老们的这点看重也只是些面子功夫罢了,真正困难的时候,涉及到借粮问题还是没得商量的。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青壮不是被征到了前线,便是被征做徭役,何家亦是如此。

  不过,好在有何宁这层关系在,李宅也是下了功夫打点照顾的,何大柱与何大兴凭借着娴熟的木工技艺,以及对何宁手中出品器具的熟悉,被派到伊旸城参与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了,相比起同村的其他人家已是极好的了。

  实际上,以何宁对三皇子阵营的贡献,想要免除一家人的徭役,避开战乱的影响也是可以的,但那之前,他们必定是先成为三皇子的门生清客,甚至是家养技匠。

  以自由为代价换取安定,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时候,绝对不是何宁的首选。荣华富贵,权倾朝野尽管让人痴迷神往,却不是他的追求。

  对于几代以来一直为农为匠的何家来说,消化泼天的的富贵与权势会是一场生死考验,新世界大门的后面也绝对不会是鲜花和掌声,只有无止境的利益纠葛。

  何宁的选择虽然现在看来不是最好的,但长远来看,绝对是最安全的。

  何大柱与何大兴被征走了,家里便只剩些老弱妇孺,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何安身上。

  而何安也不负众望,挑起了何家的大梁,不仅加入了村子里的巡防护卫队,还承担了田地里的大部分苦力活。

  也许是由于身体内有一半草原北猛族的血液,也许是由于双儿的身体特征,何安在正直成长的年纪,不仅比女人强壮有力,身体素质更是超过了一般男子。饥荒两年多,人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何安硬是抽条儿般长到了几近一米八。

  然而,匮乏的食物终究在这个本该健壮成长的人儿身上留下了痕迹,十八岁的何安空有一个大高个儿,却瘦得让人心疼,要不是那挽起的袖子露出手臂上包裹着的肌肉有力而坚硬,还真让人害怕他哪一天被一阵大风刮跑了。

  按说以何家留下的人口来看,使点儿力还是可以伺候五六亩田地养好一大家子的,何安也不该瘦成这幅可怜模样。事实也确实如此。

  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都是一个村子里眼看着一起生活了多少年的乡里乡亲,哪能真看着邻里邻居被活生生饿死?

  家中妇女可靠的还好些,多少能种些粮食维持生计,但那些没有妇女依靠还有病患要养的人家,即便是勒紧了裤腰带也是难以生存下去的,这个时候,难道眼看着剩下的这些孤寡老幼饿死家中么?

  何家人没有那么硬的心肠,只得一次又一次地拿出存粮,接济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村民。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北李村破败了不少,村子里的房子也空出了许多,以往村中孩童热热闹闹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周围的田地大部分因无人耕种而荒芜了下来,仅剩下几十亩的良田仍被村中的老幼勉力照料着,成为支撑这些老幼妇孺们活下去唯一的希望。

  清晨的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云层来,残存的夜色暗沉沉地笼罩着寂静的北李村,仿若鬼片现场的街道上渐渐传出轻微的声响。

  一个背负长弓的少年踏着微光走出夜色,修长挺拔的身姿清晰不少,少年脚边跟着一只黑色瘦狗,一边乖乖地跟着主人的步伐,一边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若是生活在北李村的村民碰到了都会认出来,这位少年郎便是何安,跟着他的这条狗是何家养的大黑。另有一条似是叫做二灰的,去年跑出去觅食便再也没回来,时间久了也被人忘了。

  在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何安带着大黑往山上的林子深处走去。

  最近何大爷与何老娘的身体情况不太好,大夫说是劳累所致,需要好好休息,静静调养。然而,家中粮食都不多更别说家禽了,何安已经几乎一年没在餐桌上见过荤腥了,这样下去,如何给二老补身体?

  好在现在大部分的流民都得到了安置,不再藏匿于山中,何安这才得到了何老娘的同意,能够进山碰碰运气。

  这样的情况,何宁预料到了开始却没有预料到结果。

  临行之前,何宁对着何大爷交代多遍,实在不行就去李宅,那里何宁已经拜托过李渺照顾自家人了。何大爷为了安抚孙子临行前对家人的忧心,自是满口答应。但如今面对着这样的北李村,何大爷怎能不管不顾地安心接受李宅的庇护,放任村中老弱妇孺饿死家中?

  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何大爷也只是让何安到李宅去借些粮食,好渡过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

  这般固执己见,宁愿全家挨饿也不搬去李宅,何大爷不仅仅是出于良心上的考量。到了这般年纪,人生百态,生老病死何大爷见得多了,心肠也并非是那般柔软,他坚持这么做根本上还是为了自家子孙以后在北李村的日子。

  君不见,世间哪个大族的名望是轻而易举就建立起来的?和平年代,尚可用时间来堆砌,而战乱年代,往往就要靠人性底线来撑起。

  也许,当时何大爷心里想的可能并不是这些长远的大道理,只是不想等自家儿子孙子辛苦归来的时候被村民们猜疑,妒忌,失了众心。

  但不得不说,此举确实为何家在当地建立了福泽几代人的名望,成为日后何氏出品的最佳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