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作者:我独顽且鄙      更新:2023-07-30 17:36      字数:3607
  第五十九章 、

  皇帝移驾至泰安宫之际,暮色已沉,寻常此时,各处宫门均已落钥,如今情势生异,无论随扈还是宫中女侍内官,无不提心吊胆地等待今夜必然爆发的母子之争。

  太后出身卑微,但凡在宫内稍有资历的人都曾耳闻一二。然也尽知太后禀性温良平和,素不主大事,乃对皇后也是礼让有加,少有脾气,宫中无论老幼品级,至朝堂百官,提及太后,大多赞不绝口。

  而今日稍早前的事却把这太后气得盛怒难当,脸红似爆杖,仿佛只需再来把火便能轰然一声炸开。

  失踪多日的赵贵妃神秘莫测地出现在太后虔诚修佛圣地领域,其中缘由众说纷纭,毫无疑问,最深入人心的又是鬼神之说。经宫人加油添醋后,赵让已成不堪细述、令人悚然的邪物,且是连无边佛法亦镇压不住的道行高深之魔。

  传言犹在蒸腾,不想到了夜间,皇帝对泰安宫杀个回马枪,泰安宫中贴身服侍太后的宫女闻听通报匆匆出迎,长跪伏乞:太后玉体欠安,已入寝安歇,陛下孝德感天,不若明日再来请安。

  皇帝闻言哂笑,并不多话,转身而去。

  容不得随从宫人稍缓口气,众人赫然察觉皇帝大步是向太后所设的佛堂而去。

  佛堂上供佛祖,下有香炉,香火不灭,炷香冉冉。

  皇帝刚踏入此地便被其间浓烟所呛,连咳数声,霎时雷霆震怒,袍袖一挥,压着嗓子道:“把这里的东西全部撤走,一物不留。”

  他声不大,然而却无人敢不遵,话音未落,佛堂内即刻便人分两列,向俯视众生的佛像拥去,七手八脚要把一人半高的佛像抬下宝座。

  眼见着事即要成,忽闻内官尖嗓高叫:“老娘娘驾到!”

  佛堂内动手的诸人顿时呆若木鸡,怔然不动,皇帝扬眉,掷地有声再喝:“动手!”

  众人不敢怠慢,在总管指示下,终于将佛像小心翼翼搬到了地上。

  太后脚步匆忙地赶来,一入佛堂,见此场景,顿时手捂心口,两眼翻白,深吸口大气却出不得,身子猛然僵硬,直挺挺向后倒去。

  两边宫女惊得大叫,纷纷向前扑去,却未曾赶过眼疾手快的皇帝,他一手撑住太后,一手掐其人中,听着总管呼喝着遣人速传御医,冷静地道:“太后无事,只是气急攻心,不要大惊小怪。你们先侍候太后回寝殿,请她莫要再与佛堂毗邻。极乐净土说穿了也不过死后荒芜,此处阴风习习,无半分正气,难怪奇事频发。”

  经皇帝的施救,太后此时已缓缓醒转,恰好听到后半段话,勃然大怒,一口浓痰卡在喉间,咯咯作响。

  宫女适时递上丝帕,皇帝接过,抚着太后的背,柔声唤道:“母亲,母亲……”

  太后“哇”地声将痰咳出,终于是缓过了气来,她手指那已经被拉到地上平放的佛像,指颤声也颤:“皇儿,母后见识短浅,但治国之道,不外儒道法,是不是这些古圣先贤都教你不遵孝道,以侮辱生身父母为乐?我真是前世作孽吗?”

  皇帝默然片刻,淡淡一笑,开口不减柔和:“母后亦知圣人之言?可是那女尼所授?也罢,朕求母后告知,那慧海现在何处?”

  太后凄然摇头,不答反问:“皇儿,你真要为那妖孽与天下善人为敌?”

  “此事朕稍后自会与母后计较。”皇帝脸现阴霾之色,拂袖侧身,眼望供奉佛祖的宝鼎香炉,冷声追问一句,“不瞒母后,那女尼与国事相关,还请母后大局为重。”

  重归端庄之态的太后面无表情地呆板回道:“母后已令人将慧海送出宫去,早知皇儿心狠手辣,怎会放过她?”

  太后的先见之明令皇帝哑然,他倏然叹笑,面色一肃,负手向佛堂外去,刚跨出门槛,顿步转身,朗声向泰安宫中女宫们道:“你们即刻服侍太后离开此处。”

  语罢少停,他冷向太后,实是向他人下旨——“即刻将此遭胡语玷污之地焚烧殆尽,灰烬尘埃待燃尽后亦扫出后宫,再掘地重整,朕,再不愿大内之中,惑众妖言、胡说八道肆虐妄传!”

  这回话音落,脚步便已迈开,皇帝行如疾风而去,全然不顾身后留下狼藉一片。

  “我本是无孝之人,生前尚无畏指摘天谴,又何惧死后轮回?”痛斥之声入耳时,李朗无动于衷,心中暗道。

  出了泰安宫,直入御书房,皇帝连夜下诏,追缉女尼慧海,以及查实封懿旨开宫门值更内官,以私纵论处。

  老内侍于心不忍,劝道:“太后用宝,门禁掌钥之人怎敢违抗懿旨?这罪行却是太冤。”

  说罢自行掌了嘴,赧颜笑接,“奴婢多嘴,圣上宽恕。”

  皇帝笑笑,摇头一叹:“朕何尝不知?只是朕需以此立威,绝不允母后再行独断,让天下人皆知,人主之孝,迥然于匹夫之孝,断非百依百顺即可成表率,莫再以俗世之礼强求天子。”

  老内侍听罢,自不敢再劝。

  李朗严加追责,甚至到与太后针锋相对的事,第二日便传遍深宫内外,承贤宫自不例外。

  次日赵让醒来时已过巳时,一觉睡得昏天暗地,虽非春眠,仍不觉晓,这于他是桩极稀罕之事。但赵让并不觉精神餍足,反而感到疲惫,太阳穴处隐隐生疼,甚而仍觉昏昏欲睡,他心知是药力遗效,不欲受制于此,强行起身。

  左右听见响动,即刻赶来伺候他更衣洗漱。赵让本想让人提水入殿,沐浴净身,然听闻长乐一大早便候在宫外,便暂且作罢,整冠肃服,叫来长乐。

  兄妹二人多日不见,此时再聚,犹如生离死别后重逢,分外激动,长乐痛叫一声“大哥”,飞奔扑入赵让怀抱,紧紧拥住赵让,周身战栗。

  赵让浩叹一声,轻抚长乐的肩背,直至少女平复如初。

  长乐将脸埋入赵让胸口,啜泣道:“小高死了。”

  “嗯,”赵让黯然,手劲愈发轻柔,“他的尸身已运出宫外,待有机会,你我去为他扫墓上坟。”

  两人情不自禁地齐齐追忆起高正,当长乐听说小高临死之前念念不忘那一句“知其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时,泪落如雨,哭得一阵,又破涕为笑,自行将眼泪揩干,不无骄傲地道:“小高到底没让大哥失望,是不?”

  赵让慨然而叹,点头之余却不无苦涩地道:“我却没能保护好他,长乐,大哥无能啊。”

  长乐双掌捧起赵让的左手,目视赵让,泪痕犹在,鼻头通红,却神情肃然,语重心长:“大哥,你不要看不起小高。他无需你来保护。我也一样。”

  而赵让唯有将另一手心覆于长乐纤小的手背上,无言以对。

  内侍见两人时而交谈,时而默然相对,似一时无休止,便上前询问是否要备些茶点吃食,赵让与长乐经这一提,都有些饥肠辘辘,赵让便吩咐,只需上些主食即可。

  不多时内侍上了馒头与花糕,两人默不作声地祭了五脏府,长乐拍了拍手,向赵让娇憨一笑,忽又蹙眉忧虑地低声问道:“大哥,你前几日失踪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又会突然出现在泰安宫,还是近太后的佛堂?难不成你这些日子,一直被囚在泰安宫?我居然没有察觉……”

  她顿了顿,小心地看向赵让,有些犹豫道:“但,但为何那李铭竟又能预知昨日之事?他也卷入其中?”

  赵让听到这个名字倒是一愣,以近耳语之声问:“那李铭与你说了什么?”

  长乐抿嘴摇头:“也不曾说什么。前日我独自在泰安宫后的湖边呆坐,他忽而出现,倒把我吓了一跳。”

  原来太后本意,是要让长乐侍奉皇帝,好顶替赵让的位置,但自那日之后,太后方晓得皇帝对长乐并不曾另眼相看,似乎根本就不曾考虑过将长乐纳入妃嫔之列,心灰意冷之下,对长乐的态度与之前有所差别。

  凑巧紧接着又发生了赵让失踪一事,后宫顿时人心惶惶,泰安宫概莫能外,长乐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只是长乐本就屡遭坎坷,对身外荣辱乃至生死都已不太看重,不过伤心小高离去,两人到底不得见最后一面,又为大哥失踪,生死未卜而忧心忡忡。伤怀无处排遣,她便时时独自坐于湖边,秋风簌簌中,看波光粼粼。

  那日她正看得出神,李铭从树上倒挂下来,差点没把长乐的魂儿吓掉。

  来不及惊叫出口,李铭已然近身捂住她的嘴,小声道:“嘘,别吵!仔细听我说,明日无论发生任何怪异诡谲之事,你都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定记得冷静再冷静……哎哟!”

  长乐毫不客气地在李铭虎口处狠狠一咬,李铭哀叫一声,不由松开了手,怒目瞪着长乐。

  “你……你是男子?”长乐倒抽口冷气,连退了两步。

  李铭大惊失色,他怎么也想不到,长乐自那日惨遭折磨之后,已成惊弓之鸟,对男子犹为警觉,内宦亦能令她周身不适。

  无论李铭生得如何羞花闭月,伪装得似足少女,但与生俱来的阳气却是怎么都掩饰不住,他见长乐竟然识破了男儿真身,心中发急,面色顿沉,眼露凶光,唇微开而露齿,俊逸之貌刹那狰狞可怖。

  长乐在杀气腾腾中趔趄着连连退后,却忘了是置身湖畔,蓦地脚下一空,眼见着便要坠入湖中。

  说时迟那时快,李铭一个箭步,闪至长乐跟前,手臂一伸一托,把长乐整个人提起,凌空而过,足足离湖边七八尺远才将她放下。

  脱离险关的长乐惊魂未定,茫然望向李铭,李铭自己亦面露困惑,仓惶地瞥眼长乐,纵身而去。

  如今长乐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赵让,赵让听完,尚不及发话,就有内侍匆匆入内,跪地报道:“皇后娘娘驾到!”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呜,好想要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