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匣子
作者:茗荷儿      更新:2023-07-30 23:14      字数:4807
  魏珞犹豫片刻, 展臂箍住杨妡腰身,让她坐在自己腿上,贴近她耳畔低声解释道:“宁夏、甘肃还有陕西都上折子说受灾严重, 我估计着瓦剌那边只会更严重,这几天让包有盯紧了薛梦梧, 发现不少蛛丝马迹。”

  事关朝政,杨妡不便细问,却嘟着嘴抱怨,“那也不必满身的脂粉味儿。”

  魏珞亲昵地用鼻子蹭蹭她的发髻,“姓薛的小子整天就往馆子里钻, 少不得也跟进去……不过我可没有动手动脚。”

  “真的?”杨妡斜睨着他,伸手勾住他脖子,“没动手动脚,那你动眼看了不曾?”

  魏珞点点她鼻尖,笑道:“都是庸脂俗粉, 没一个能入眼……这干醋你也吃?”

  “嗯,”杨妡老实地点点头,“不管庸俗也好,高雅也罢,总之其他女子你都不能看, 也不许搭理她们。”

  “你呀你,”魏珞揽过她肩头,慢慢拢进怀里,“净胡思乱想, 我好不容易才娶了你,就算天底下另有个跟你一般无二的,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杨妡猛地想起安平来,她与前世的自己可不就长得一般无二?

  也不知今生的杏花楼,是否还有个叫宁馨的人?

  遂开口问道:“你去过杏花楼没有,可见过里面的老鸨,是不是叫杏娘?”

  “去过两次,老鸨是不是叫杏娘我不太清楚,没特意打听。”

  杨妡再问:“那她长得什么样子?”

  魏珞稍思量,满脸厌恶地说:“冗长脸儿,擦了厚厚一层粉,看着很白,眼梢吊着,嘴不大,涂着血红的胭脂,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没有筋骨似的。”

  那就不是杏娘。

  杏娘是冗长脸,但她肤色是真的白净,并非用脂粉抹出来的。事实上,前世的杏娘不太用胭脂香粉等物,也不怎么让她们用。

  杏花楼做得是翰林院和六部的生意,士大夫讲究清雅,故而杏娘要求她们艳而不俗,雅而不素。

  正思量着,又听魏珞道:“对了,听说这个老鸨原先不在双榆胡同,好像是在朝阳门周遭,原先的老鸨染时疫过世了,她不知走了谁的关系接管了杏花楼。”

  这也难怪,朝阳门是糟粮出入的城门,附近都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肯定跟杏花楼走得不是一个路子。

  毕竟隔了一世,有些事情有些人终是改变了。

  杨妡叹口气,低声问道:“西北受灾很严重吗,京都怎么半点风声都没有?”

  魏珞答道:“比较重,不过万晋朝连年丰收国库盈足,河南山西等地粮仓都充裕,可就就近开仓,王爷总领了赈灾之事,因为正逢年根,张扬出去恐民心不稳,所以就瞒下了。”

  的确如此,圣上登基以来,边境虽时有战事,可中原地区却风调雨顺,救济灾民应该绰绰有余,就怕瓦剌人得知消息,半道劫粮。

  魏珞似是看出她的想法,低笑声,“王爷也是想到这点,指定放粮的粮仓还有放粮时间虚虚实实,这几天有些人上蹿下跳蹦跶得厉害……西北也有吃里扒外的,索性趁机一锅端了,免得瓦剌那边不死心。”

  杨妡莫名升起一丝忐忑来,“王爷会不会派你去西北?”

  “王爷没有提及,不过我自幼长在宁夏,对几处关隘都熟悉,戍边将士中有不少是我父亲旧部,相比别人行事更便宜,况且我跟苏哈木父子都曾交过手。细算起来,我是最合适的人选。”

  现在不提,保不定以后不会不提。

  杨妡默了默,抬眸问道:“你想去吗?”

  魏珞停了片刻才答:“事关朝政,自己想没有用,总还得看圣上的旨意和王爷安排。”

  话答得非常谨慎,可杨妡还是从他眼中瞬息闪过的光彩看出了端倪。

  想必他是愿意去的。

  如今政局稳定,除去西北再无其他动~乱,京卫们舒坦日子过惯了都懒得动刀动枪,偏他天天训练兵士训得苦,要不脚底磨了泡,要不指腹起了茧。

  这阵子对着□□上了瘾,在军营里看不够,回到家里也时时抱着看。

  京都天不够高,地不够阔,哪里能让他信马由缰地撒野?

  而且,而且去西北也能避开李昌铭。

  虽然这两次见到李昌铭,他都是远远地避着,可人心难测,谁知道哪天就变了。他是杨姵的夫婿,又被魏珞推崇着,杨妡实在不敢有片刻的懈怠。

  打定主意,杨妡对牢魏珞眼眸道:“你要决定去西北先告诉我一声,我把家里东西收拾了一道过去……咱们以前约定过,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你别反悔。”

  魏珞怔一下,“宁夏寒苦,吃住都不若京都便宜。”

  杨妡弯了眉眼笑笑,“三嫂跟着三哥到任上,家里上下都说文登贫苦诸般不便,三嫂跟阿沅不也过了这些年?就说宁夏,二太太跟阿珺也是待了十多年。”

  那还是不一样,魏珺出生在宁夏,习惯了。

  魏珞捏捏杨妡面颊,又揉一下,“到时候再说,先热热闹闹地把这个年过了。”

  时近黄昏,厨房里炖肉的香气随着北风飘过来。

  今年钱氏让人送来的年节礼比去年又多了两成,除去鸡鸭鱼肉、牛羊之外还有两只野猪后腿,都是在冰天雪地里冻瓷实的。吴庆与承影费了好半天力气才剁成小块,这会儿吴嫂子炖得就是野猪肉。

  魏珞吸吸鼻子,“真香!”

  杨妡瞪他一眼,笑道:“天天吃肉都不嫌腻。”

  过得一炷香的工夫,红莲与蓝蒲抬了食盒来。

  趁着摆饭的工夫,红莲低声回禀道:“刚在门口遇到平姑娘,不知道跑哪儿去了,看着慌里慌张的。”

  杨妡微微点下头,没作声。

  红莲也没多话,识趣地退了下去。

  魏珞从净房出来,拿块温热的帕子给杨妡擦擦手,“你不用把她放在心上,这次她也脱不了身,一并就解决了。”

  杨妡笑笑,“只别牵连到你就行。”

  魏珞替她盛了半碗饭,笑道:“不会,我心里有数。”

  从入秋开始,安平性子变了许多,时常捧了经书来跟红莲请教认字,没多久一本经书就读得滚瓜烂熟。认了字又开始学着写,拿着树枝在地上写,然后让红莲看她写得对不对。

  为了表示感谢,安平给杨妡仔仔细细地做了两双鞋,给红莲绣了两条帕子。

  杨妡没给她好脸色,却也没冷着她,偶尔也会留她用饭。

  杨妡饭后要歇晌,红莲则到西次间把她用过的笔砚洗好,抄完的经文则整整齐齐地摞起来以便装订成册。

  安平主动过去帮忙。

  书案靠着窗,左边摆着杨妡平素用的笔墨纸砚等物,右边则放了只黑漆盒子,盒子上挂着锁。

  红莲细细地交代安平,“这屋子里一本书一张纸都不能乱动,尤其是那只盒子,那是爷的东西,平常奶奶也不敢动。”

  前后好几次,等杨妡醒来往西次间去,就发现盒子被动过。

  那锁是虚挂着的,轻轻一拧就能打开,锁扣处,杨妡用头发丝别着。只要盒子被打开,头发丝就断了。

  盒子里放着十几只盖着火漆印章的信筒,里面是真假参半的公文。

  消息便一次次被安平传递出去。

  而进了腊月之后,安平更没少往外跑,有时候是打着协助吴嫂子置办年货的名头,有时候则是走承影的路子。

  安平自以为瞒天过海,岂不知她的一举一动早被人看在了眼里。

  ***

  正月里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魏珞在京都没亲戚,就陪着杨妡回杨府,到三舅公家,又分别往杨婉和杨娇家里坐了坐。

  不知不觉又是上元节。

  杨妡来了小日子懒得动弹,索性给红莲她们每人赏了五两银子,让她们逛灯市。

  红莲虽然常跟着出门却极少由着性子逛,而蓝菖蓝艾就没去过灯市,如今得了机会,不等天色暗下来,就各自梳妆打扮好急匆匆地去了。

  青菱煮了红糖姜水,用帕子垫着端进来,不满地说:“就是奶奶好性子,哪家下人敢把主子抛下不顾,自个儿跑去玩的?”

  杨妡抿着嘴儿笑,“让她们疯一回吧,要是我身子利索,定然也要去逛。”

  青菱用勺子轻轻搅着姜糖水,估摸着凉得差不多了,伺候着杨妡喝完,嘀嘀咕咕道:“话是如此,可她们又不是头一天当差,连蓝蒲几个晚来的也都跟着姑娘两年了。”

  杨妡有些讶异,往常青菱可不是这么刻薄的人,也没这么啰嗦,遂笑道:“你也别觉得委屈,我这里不用人伺候,快些回去吧,免得晚钓等急了。”

  青菱顿时红了脸,“老夫老妻的,急什么?”

  话音刚落,听到厅堂里门开的声音,接着魏珞裹夹着一阵冷风进来。

  青菱见炭盆里火正旺着,暖窠里茶是足的,净房里水也备着了,遂欠身福了福快步离开。

  “今天真是冷,”魏珞站在地当间搓着手,搓热了,伸手握一下杨妡的,“你冷不冷,我再加点炭。”

  杨妡拦住他,“不用,没觉得冷,屋里太热出去容易闪着……倒是你,你出去怎么不穿大衣裳?”

  “习惯了,”魏珞嘿嘿笑两声,就着适才杨妡剩下的半盏残茶喝了,傻傻地瞧着杨妡又笑两声。

  屋里的确是暖的,杨妡只穿了件夹棉袄子,袄子是立领的,盘扣做成梅花形,嫩粉色的袄子衬着嫩粉色的脸颊,整个人都娇娇嫩嫩的。

  魏珞站了片刻,忽地想起什么来似的自衣柜里取出件棉斗篷,当头将杨妡罩起来。

  杨妡失笑,“在屋里哪儿用得着这样了?”挣扎着往下脱。

  魏珞箍着不让她动,一手打开了半扇窗子。

  寒风忽地扑面而来,杨妡忙往后缩了缩,魏珞上前半步挡了那寒风,又侧身将帽檐掩好,拢着她肩头,低低问道:“好看吗?”

  桂花树自高而低错落有致地挂着十几盏花灯,将花树照得亮如白昼,更为奇妙的是,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法子,在树干上系了绳子,直挂到墙边,绳子上也挂着灯,却是巴掌大小的南瓜灯。

  风吹过,花灯晃晃悠悠,高低起伏,似是星子闪动。

  杨妡窝在魏珞怀里笑,“真难为你,单是点这些灯都得花费些时候。”

  魏珞得意地说:“从青菱进屋就开始弄了,泰阿跟承影也帮着忙活,风大不好点火。”

  杨妡怔一下,难怪青菱说话杂七杂八地没个头绪,原来是没话找话。

  看过一会儿,魏珞怕杨妡吹久了冷风着凉,遂问:“你喜欢哪盏灯,我摘了挂在屋里。”

  杨妡想了想,笑道:“猴儿灯。”

  杨妡属牛,魏珞属猴。

  可两人性情跟属相完全不相干,换过来却还有几分贴合。

  魏珞出门将那盏猴儿灯拿回来,放在高几上。

  这空当,就听院子传来惊呼和嬉笑声,却是红莲她们几人回来了。

  这才戌正时分,难得她们疯玩起来还记挂着主子。

  红莲探头进来,两眼闪着惊喜的光芒,冷不防见魏珞在,忙屈膝行个礼,瞧瞧炭盆,又倒了两盏热茶放在炕桌上。

  魏珞平常冷脸的时候多,丫鬟们都怕他,只要他在屋里,总是小心翼翼地。

  杨妡见了好笑,问道:“怎么不多逛会儿,都买了什么好东西?”

  红莲睃一眼魏珞,见他已进了内室,眼中又放出光来,“院子里的灯真漂亮……买了好些,奶奶瞧瞧。”

  飞快地到厅堂拿进来个小布袋,献宝似的掏来一堆,放在炕上。

  一对绉纱攒的头花,一面掌心大的镜子,一对珐琅质的手镯,几张绣花样子,还有个半尺见方的木匣子。

  红莲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些年攒了点碎银子,平常都东藏西藏的,想锁到匣子里,免得丢了。”

  杨妡心头一动,低声问道:“你已经十八了,对于将来有什么想法?”

  “奶奶真是……专会打趣人,”红莲羞红着脸,将炕上东西一样一样收进布袋里。

  杨妡笑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坏了。你先说说喜欢什么样的人,军营里有得是没成家的兵士,让爷帮着你寻摸个好的。”

  “我不知道,我没想过,奶奶看着办。”红莲语无伦次地说,提着布袋飞快地蹿了出去。

  杨妡低笑不已,忽地瞧见炕上一柄驼骨磨成的裁纸刀,不由捡了起来。

  “让我帮忙做什么?”魏珞笑着自内室出来,看到杨妡专注的样子,凑上前扫一眼,问道:“从哪儿得来一把瓦剌人的裁纸刀?”

  “是瓦剌人的?你怎么知道?”杨妡惊讶地问。

  魏珞指着刀柄上雄鹰的纹路,“这是苏哈木部落的徽记,看着倒不像王族所用之物。”

  杨妡仔细瞧了眼展翅翱翔的雄鹰,忽地想起来,在前世,她曾经见过,杏娘有只木匣子,上面就刻着类似这样的图样。

  匣子里盛着胡僧药,有时候姑娘们需要了,杏娘就小心翼翼地从床底下取出匣子,然后拿出只瓷瓶,倒出一两粒,“都仔细着,能要人命的东西,不得多用,也不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