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作者:奶酪西瓜      更新:2023-07-31 07:33      字数:3511
  封凌忙着背书、抄书、编撰书, 还要筹备经筵的事, 并且和骆康一道去寻合适的花田。

  傅辛夷忙着花店事物,并在埋头算着自己的花够不够用的问题。她将自己的简便阿拉伯数字算术教给了吴掌柜和小吕, 让他们用自己这个数字标法算账本, 看起来简单一点。

  吴掌柜和小吕最初以为傅辛夷用奇怪数字标识,是为了免去被外人窥探账本, 但用着觉得确实好用,当然非常乐意就学了新的算账手法。

  这几天晚上封凌都没到傅府吃饭, 傅辛夷也没觉得奇怪。

  封凌要是真的天天来傅府吃饭, 傅辛夷还会担心封凌日常事情会忙不过来。新人刚入职肯定都很忙的。

  转眼到了经筵日。

  本朝经筵分为小讲和大讲。小讲人数少,规矩小,参与臣子数很少,专门给皇帝讲课, 一天隔一天就办一次。大讲则是规矩重一点, 人数众多,每月三次, 每旬一次。

  寒暑由于天气和节日缘故, 有长达两到三个月的大长假, 不需要讲课。今年的大讲从二月开始办, 由于科举事物繁重, 所以多是在说科举方面的事情。

  当年经筵刚开始建立时,多是为了讲点经义,说的都是道德素养上的问题。后来随着时间流逝,经筵是否有成效, 全看皇帝本人。有的皇帝疏懒,经筵就流于形式,有的皇帝勤奋,经筵的讲授就关联上了朝堂政事。

  当今皇帝自幼饱读诗书,十分勤勉,因此常年看重经筵,至今为止在经筵上表现出众的官员,几乎都能得到重用。

  封凌能参与的这次大讲,是他入仕以来第一讲,也将是决定他是否能从皮相受关注,到才华受关注转变的关键一讲。

  翰林院洪侍读这几天被提拔成了翰林院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

  他带着翰林院一众官员,将百官位置布置好,再将前面的讲台也布置了个妥当。洪翰林学士看了眼不远处整理手稿的封凌,略微不经意点了下头。

  他身旁正布置好一切的另一位侍读也看到了封凌。

  此刻的封凌很是淡定,半点没有即将要给皇帝和百官讲课的紧张。年仅十九,却根本不像是十九岁儿郎的模样。这些天封凌在做什么?听说还在帮翰林院同僚去文渊阁背书抄录。

  侍读欲言又止,止言又问:“十九岁,会不会太小了点?”

  洪学士看了眼自己同僚,反问了这位侍读一句:“你十九岁在干什么?”

  侍读回忆过往,尴尬表示:“还在学堂念书。”

  洪学士又问他:“当时你觉得你若是参与科举,会如何?”

  侍读微愣。他当时在学堂里是怎么想的?他觉得自己参与科举参与晚了,要是早三年参与,他必然早三年开始准备秋闱,即便名次不高,但也有七成把握能上。

  事实上他后来名次也算不得高,就拿了个庶吉士的名字,起伏了好一阵才走到侍读位置。他后来意识到,书读得好,在官场上也不一定能上去。但书读得好,起步真的不一样。

  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左右拿不到前面的名头,早一步进朝堂会比晚一步更好。

  封凌是有才能,而他最惊人的一点是将才能落在了每一步步子上,将脑中的想法落在了实处。要是畏畏缩缩,三年复三年,多惨啊。

  侍读突然笑起来:“我十九那年,年少轻狂。觉得人人不如我,心比封状元还傲。可惜了当年没敢先走一步,最后反而慢了一拍。”

  凭啥觉得人家十九岁就不行啊?

  他觉得自己十九岁都很厉害了,人封凌比他还厉害,确实可以上去试试。

  侍读想通,不再质疑洪学士的选择。或许他们这类天赋异禀的人,才更加能够理解同类人的想法。

  关于封凌的议论远不止翰林院内部。

  所有官员都对封凌充满了好奇,也想知道他能在这次经筵讲出什么效果。

  老丞相坐在固定位置上,老神在在,似乎半点不担心接下来的经筵。他身边坐着六部的官员,为首的是吏部尚书,其后是其他几位,户部尚书傅尚书居中。

  以前经筵讲课,皇帝先到,然后让文武百官进来站着一起听。刚开完早朝就还要站着听经筵,对臣子们来说挺累的,后来就逐渐更改,到某个老喜欢逃学的皇帝那儿,就成了臣子先到,皇帝后来。

  至于皇子,以前是皇太子才有地位听讲,到了如今,则是年到十五的皇子皆可出席大讲。如今符合条件的皇子有七个。年纪最小的是十四皇子,今年刚满十五。他们则是坐在百官前头,代表了皇权地位。

  后头的工部尚书桂尚书与傅尚书关系这些时日还不错,说起了封凌:“听说封翰林与傅小姐关系不错?”

  傅尚书笑着应声:“是尚可。十五公主的品鉴会上一见如故。如今议了亲,过些时日就定下日子。”

  桂尚书忙拱手:“恭喜恭喜,明年看来就能吃到喜糖了。”

  旁边几位尚书纷纷道喜,傅尚书一一含笑回了。

  老丞相抬了眼皮,也与傅尚书道喜:“不卑不亢,出入有分寸,是喜事。”

  他是在夸封凌。

  能让老丞相夸一句,让傅尚书也自得了一下,颇为欣慰客套了两句,看向随时准备讲课的封凌:这人是真的不错,还挺给自己长面子的。

  “陛下驾到——”

  所有臣子立刻集体站了起来,恭迎皇帝的到来。

  经筵很是讲究,因为人多,更要维持好场面。皇帝身边跟着锦衣卫,其后还有二十名武将在侧。武将们集体穿着官袍,但武器依旧在身侧,以防有突发事故。

  封凌站起身来,一样恭迎皇帝的到来。

  皇帝在位置上坐下,鸿胪寺官员和展书官分别给皇帝搬好桌子,展开书。

  大殿里众人一声令下后,齐刷刷叩首:“参见陛下。”

  除了这一声外,安静得很。

  皇帝在位置上开口:“都坐。”

  他看向讲座那儿的封凌,颇有兴致:“今天这场经筵,特地让封状元来讲,诸位可要好好听了。”

  在场除了皇家,年纪最小的就是封凌。皇帝现在让百官好好听封凌讲课,让人都隐隐有种捧杀的既视感。他们不忍怀疑,却心中忍不住还是带上了疑惑。

  唯有被点名的封凌并不疑惑。

  他对老皇帝这行为相当习惯。

  封凌朝着皇帝行礼,站到了讲台前头,用能让全宫殿都能清楚听到的声音开口:“陛下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方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这便是臣今日站在这儿的原因。”

  一句话,先将夸人的话夸到位。

  “臣没法说自幼,毕竟现在还年幼。”封凌转口一句调侃年纪,让原本严肃犹疑的大殿内陡然轻松起来,不少官员唇角带笑,还有人忍不住含笑摇了摇头。

  封凌继续说着:“臣多年前侥幸拜了后湖刘大人为师,这才得以在殿试上得一功名。满纸看似荒唐言,却是臣认为,以陛下雄韬武略,必能让天下达成的。”

  傅尚书听着封凌一口一句奉承,哭笑不得。

  这人是生怕后面说多说错得罪人,干脆多夸皇帝几句,将皇帝当自己挡箭牌了。傅尚书知道封凌睚眦必报的性子,都有点怀疑封凌是在报复刚才皇帝的捧杀。

  封凌看着下面文武百官略放松的姿态,唇角一勾:“今日,臣便从户籍黄册一说,延展开去,讲天下。”

  黄册一事有问题很久。

  民间没上报么?上报了。

  皇帝想管么?想的。

  皇帝好管么?不好管。

  “先说造黄册缺钱一事。黄册造纸特殊,钱取自百姓,用之百姓,很有道理。然而一本黄册民间造价最高者,可达一千两白银一本。”封凌开口就扔下了一个炮仗,炸得所有人都挺直了腰。

  什么玩意?一本本子造价一千两白银?疯了么?

  封凌见大家目瞪口呆,都精神上来了,自己讲课的趣味也上来了:“再说黄册钱不够,民间糊弄一事。最荒唐莫过于浆糊里掺糖,今年入库,明年损毁。只能额外誊抄,以此保全天下黄册。”

  皇帝脸上笑容淡去。

  这等事情皇帝知道点,却也没想到事已到了这等荒唐地步。

  皇帝知道,百官却不是谁都知道的。他们震惊于黄册竟还会发生此等事情。

  “民间算手和主事让黄册易损,知道往后必然无证可对,当然敢当下篡改黄册,上户改成下户,良田改成盐碱地,自此,民不聊生,隐患已埋。”

  封凌说到这里,已让全部官员都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事看起来好像平平无奇,只是个黄册造价贵,易损毁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民间可能翻天的大问题。

  “此仅为户籍问题其一,接着,臣来说其二。”封凌对上了十二皇子的目光。

  惊愕,敬佩,势在必得。

  封凌全然无视一般对上了当今陛下的双眸。

  深沉似海。

  看,这才是皇帝,这才叫皇帝。

  封凌将户籍问题铺开,又讲了军籍问题,教育问题,商业问题,几乎将他多年从政,转眼落入底层,可能够更加细致看到的问题,全部丢向了百官。

  你们高高在上,自以为脱离了百姓。

  你们可还记得,祖帝当年也不过就是一个平头百姓。

  “百姓多愚笨,一口饭,万事安。百姓也聪慧,一口饭,万千粮。”封凌讲了几个时辰,讲得声音微哑。

  原本如泉水的嗓音,也扛不过讲大半天。

  他这一讲,注定已将他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