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生在五十年代 25
作者:沙柳273      更新:2023-07-29 08:26      字数:3528
  半风干的海虾, 油汪汪的烧鹅,腊肉,饼干蛋糕等等。孩子欢笑着往大队里搬东西,不时传来大人们说教几句声。加上一些酒, 所有人都怀疑这些东西怎么拉来的?

  热火朝天的聚餐让整个院子都沸腾起来。冰兰仿佛看到三十年前周继民屈辱地跪在那里的样子。一切如同一个梦。他们梦游了一圈又回来了。

  众人已经坐上席了,在外面的孩子根本没看到过这种阵势,与村上的青年孩子聚在一起谈笑着。语言不太明白的微笑总没错, 周继民来的时候就说了,谁敢回去在乡亲们面前摆架子,别怪他翻脸。这一句话绝对有震慑作用。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父母对老两口一直很尊敬的。

  冰兰随意加入了一桌,饭菜都是标准的农家宴客八大碗。有鱼有肉有豆腐等等。基本上都上了大海碗,加上自家带来的东西, 桌子上满登登的。桌上人各自介绍了自己,“我公公是周继青,以前我们见面都认识的,三十多年了变化太大,让我都不敢认你。”一位嫂子道。

  可不冰兰都五十多了,“我爹一直想回来,可是那几年太乱了,想回都不敢回来”

  “是啊,我们这一辈,鬼子赶上了, 国民党也赶上了, 解放了, 又是这个那个的,那几年没熬过来的可多了,老一辈更苦”

  “嫂子们现在都在家干什么事?”冰兰问。

  “村上的女人命苦,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家里一摊子事,一天三顿饭外就是干不完的家务,还要养鸡养猪弄点零花钱”一说这个,女人们开始倒苦水,冰兰明白,女人真的很累,上面公婆,小面孩子,中间的丈夫,都要伺候,唯独没人伺候她们。

  村上男人除了下地基本上就等着女人伺候。他们觉得下地很累,家里就应该女人管。岂不知女人也要下地,回来要洗衣做饭,喂鸡喂猪,还要抓时间纺线织布做鞋做衣服。

  想把女人解放出来只能减少他们的劳动,有钱了纺线织布做鞋等事情完全可以免了。要是机械化程度高了,种地也不是累人的活。所以根本上还是要有钱。

  饭后市里县里向里的人走了,让一家人好好在村上呆几天。支书想让一家人去一座新盖的院子休息,周继民坚持要回自己的家。他要看看自己那个家。院子还是那个院子,院子空着,据说吴福满一家在那几年偷鸡摸狗的被村里打跑了。

  房子还是老房子,上面已经换了草,看着是被收拾过,以前有人住,听说他们回来给腾了出来。屋子里被打扫过,以前的家具有的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我们今晚就住这里”周继民道。

  村长支书的忙去叫人给炕生生火,准备被褥。

  冰兰没有拒绝乡亲们的好意,任由他们收拾。孩子们跟村里的孩子跑出去看庄稼,对于他们来说村上的柴草垛都是新奇的。

  冰兰跟市里和县里招商办的主任走出村外,周家的男人都被村上的人围着,也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偷着溜达一下。“这次我们回来也是带着诚意回来的。只想让我父母幸福度过他的晚年。我知道咱们这边经济比较落后,你们跟市.县.乡里的领导可以提一下。如果需要建什么厂,我们愿意投资和提供国外的先进设备。”

  “那真的太谢谢您了,咱们缺少的就是能拉动经济的龙头企业。以前的老企业都很落伍,我们很急迫需要引起外资,注入活力”

  “你们选好了项目我们会研究一下,我们在深圳做的基本上是家电和加工活,我丈夫倒是一位建筑师。太深奥的可能也不明白”冰兰不得不提示一下。他们一是能力有限,二是资金有限。

  对方很聪明,大概也明白了,陪着冰兰说了一下本市的经济和本地的资源。他们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除了农业,没什么优势。

  “如果搞养殖是不是可以?”经济搞活,市场物资短缺,鸡蛋肉鱼等生鲜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可行,我们就用这个村子做试点,给村里建养鸡养猪厂”

  “大家没经验,现在干啥都是摸索,只要他们愿意。都是可以一试。”两人得到冰兰道准信,赶回去给领导汇报,难得来一位诚意十足的,以前不是没接待过回乡祭祖的。除了摆谱就是指责当年亲人收到不公平待遇。

  他们跟伺候祖宗似的伺候着,谁让国家真的欠下了那么多债?周家不同,钱跟人一起到了。修桥修路建学校已经是一大笔投入了。如果能帮着建一两个好的企业,他们就是拱起老两口子也是值得。

  周继民在热乎乎的大炕上睡着了,嘴角带着幸福的笑容。冰兰跟着嫂子们在厢房睡了一会儿,等周继民醒了都陪着去村里转转。

  周继民挨条街走了一圈,村里人都出来跟他们打个招呼。也不去打扰这家人。村上新盖了不少房子,有些老房子也被翻新。但依然有些老房还住着人,一切还是那么陈旧。“我想给村里办点事”周继民道。

  “爹你说想干啥?我们哥几个去做”周振东问。

  “你们都会赚钱,又没有什么办法让村里人都能赚钱?”

  “咱们老家只有粮食是优势,我倒想给他们建一个养鸡厂和一个养猪场,加上饲料加工厂连同面粉厂一起下来”冰兰道。

  “哦,你的主意不错,等晚上把村长书记叫来,你们也来,问问他们怎么想的,我不想走了,就留这儿”

  “可是我们不在你们身边怎么成?”哥几个不干了。

  “我跟你娘,谁也不用你们”周继民年龄大了,脾气渐暴躁。

  “算了大哥,大不了咱们请村上多照顾照顾,我们换着回来住”周振福道,厂子的事孩子们做了,他们现在都成打下手的了。再说以后想回来干点啥,不是还得过来?

  晚上村里的嫂子们过来几个给他们擀面条,这是老风俗,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中午没吃上,晚上给补上了。

  村长支书都被请来跟周继民等人喝上了。周继民谈起自己的打算。两位村官是高兴的,不管干啥,村里能赚到钱就行。

  粮食家家吃不完,现在粮食产量高了,种地积极性也高。谁家都要卖余粮。接下来的事就是周振东跟村里谈,一个是选位置,不能占好地,还不能离着村子太远。这是周继民提出来的。

  最后协商,所办厂子这属于集体企业,村里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余下百分之三十里,一部分用于孩子们上学的开支,以后孩子上学都是免费的。一部分用于村里村里救助孤寡老人和困难户。

  “爹娘,你们要是留下就别住这里了,我们给你盖新房好不好。这房子三级地震就会倒。再说老房老街的以后都得重建,村上有钱了还不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冰兰道。

  “行,等明天我跟村长要一块地儿,盖一个大院子,再养几只鸡,种点菜。咱们家人口多,看看能不能盖两层”周继民来了兴致,“村上还是那个破学校呢,闺女,学校咱们也盖。孩子不能委屈了”

  “都盖,等明年还有一条马路修过来,这些您就别操心了”

  周继民如同孩子一般高兴,想着自己能给村里做点啥事,他走的时候说过,一定会来报答那些帮助同情他的人,他要信守承诺。

  “闺女,我有多少钱了?这钱我出,谁也不用你们”周继民问冰兰。

  “爹,您的钱到现在应该有四百多万港币了,人民币四百万吧!”雨桐回答。

  “这是不是不够啊”周继民自己觉得还是少了。

  “村上这点事是够了,不过您的钱留着吧,我们哥四个呢,不用你的钱”

  “那不成,我说我做就我做”周继民固执道。

  “好吧等我回去就给您弄出来,现在可能比这个还要多,如果再等两年就更多了”

  “不等了!我还能活几年!”大家也就随他了。

  第二天周家门口来了一群意外之客,还很齐全,好像他们约好似的,冰兰在人群里找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虽然人变化很大,但是相貌还是那个相貌。

  “既然来了,都进来吧,毕竟都做过亲戚”周继民听闺女儿子说了这群人都是谁后道。冰兰没去阻止,这事早晚要面对。倒是村里人一个个出来问要不要帮忙将这些人赶走。

  周继民示意不用,这是他们的家事。两个前儿媳妇,两个前姑爷,剩余的应该是他们家人。冰兰看看到康家来的男人里只有康青辉和康青松,心里还奇怪那哥俩怎么没来?人刚进来,两个儿媳妇先给周继民和李氏跪下:“爹娘”喊完就哭。那俩姑爷尴尬地站也不是跪也不下。

  已经显得很老的康青辉不住看冰兰,他觉得那人一定是冰兰,只是看看自己,他有些自行惭愧。

  “行了,别哭了,我不怨你们。当时那种情况谁也不怨”周继民道,冰兰小兰上去把两个嫂子扶起来。

  “爹娘,我们也想孩子啊,你们走了,我跟二弟妹没少打听你们的事。可是就是没消息,那些日子我惦记俩孩子整夜的睡不着。”大媳妇哭着道。

  想孩子就不会狠心抛下孩子走了!众人一阵沉默。两人越发有些尴尬,面对周家这些人,她们心里还是有些发虚。两媳妇尴尬后在人群里找自己的两孩子。李氏叹口气,把四个孩子叫来,“正良,文英,这是你们的亲娘,正浩文凤啊,那个是你们的亲娘。”

  四个孩子对自己的娘早没印象,却被两个女人抱住就哭。冰兰把欣然叫来,指着康青辉道:“那个是你爹,你离开他的时候刚一岁”欣然早就听冰兰提起过,心里有准备,这个爹小时候对她还是不错的,上去轻轻叫了一声:“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