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奋斗在南洋 6
作者:沙柳273      更新:2023-07-29 08:30      字数:3467
  “刀具应该很好办, 手.枪可能会有些问题,我会尽量”艾伯特沉思后点头,算是答应下来了。面包的配方价值不可估量,尤其在欧洲。如果把饼干的配方再弄来就更好了。

  “那个曲奇能不能也给我们?你做的与国内的味道不同”

  “先生, 您知道我与族里合伙再做饼干。不要小看了这几种面包,做好利润是很可观的。如果您能给我带来更多武器,我还可以教您家厨娘做别的点心”

  “ok!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两人谈话结束, 冰兰觉得还是将那几个可以忍告诉艾伯特,他可不希望少了一位好主顾。“艾伯特先生,头等舱105号房间的客人,您最好留意一下, 总觉的哪里不对”

  “有什么不对?”艾伯特自从与冰兰接触后, 从没将她当做无知的小姑娘。

  “感觉那些人很有武力值,不是很有涵养的先生们”

  “哦,谢谢提醒, 我听说有些海盗会混在轮船上, 与中途海盗里应外合劫持邮轮。我想我们是要谨慎一些了”艾伯特送走冰兰,开始安排人员部署任务。他是幸运的,正因为冰兰的提醒, 才使得他们抓获了一批猖獗的海盗。为此艾伯特还受到了表彰,当然这是后话。

  冰兰与码头的陈继民汇合, 朝着自己摊子过去。闸口的人群突然四散, 各个捂着鼻子远远离开, 就如同躲避瘟疫。陈继民拉着妹妹忙随着人群躲开。一艘新到的货船上黑压压下来一群衣衫褴褛的人, 有的人走路打着晃,有的张开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有的则是一脸茫然木讷。

  冰兰早就熟悉这情景,来人全部是男子,脸色基本都是菜色,看着就是很久没清洗过的。而且身上散发着恶臭。其实这些人不会来他们这边,但是远远的那味道就能传过来。

  那群人被驱赶着朝另一个方向而去检疫,当局怕把病毒带下来。突然,人群里冲出一个二十左右的男子,风一般朝着出口而来。

  立马有人上去将他抓住往回拖。男子挣扎喊道:“让我走!让我回家!你们这群强盗骗子!我要回家!”

  冰兰震惊又无奈,以前还真没注意过中国劳工的事,就是对东南亚也不甚了解。陈继民将手放到妹妹肩上:“不要看了!”

  “咱们家是不是也要雇一些人了,阿爹阿娘太累了!”

  “一个猪仔从他们手里买多少需要一百块,听说有的已经长到了一百五。倒不如回去咱们自己去招工,加上船票和安置费,也不过一百块。”陈继民现在头脑很灵活了,冰兰觉得大哥是可造之材。

  同样是华人,他们是幸运的,早来的华人当权者会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开垦荒地,还有农具和一些物质补助。冰兰家虽然没赶上补助,却能享受三年免税待遇。

  那只是开始,随着锡矿和橡胶园港口被一些有钱有权利的霸占,百姓很难再找到一片好地方安家了。霸主占了土地就需要大量劳工,人工的短缺,他们不得不去想办法雇佣更多人力。有些人看到有利可图,便做起来帮着雇工生意。可惜那点佣金他们慢慢看不上了。如果这些人都是花几个钱或者抓来的,那么雇主的那笔钱就是自己的了。

  从中国沿海契约一个华工只需要七八块,运到南洋就是最少一百块。巨大的利益驱使着更多的做起人口生意来。也就是人们嘴里说的猪仔生意。

  而清政府是不允许自己的子民外出务工的,外面需要劳力,这边不允许。那只有偷渡,偷渡的结果就是华工被当做猪一样关在船舱最底层。人多通风不好,又没人将他们当做人看,结果就是刚才出来的模样。

  活着的算是过了第一关,死在船舱的是便海葬于大海。死了早托生,活着的再次进入人间炼狱。去挖矿的人十不存二三,最后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兄妹四人收拾了摊子,将没卖出去的兰花放到货栈。一天的收入还算不错,马车上冰兰让水兰和宝民数钱,她心里有数。

  “阿姐,一共五十八块六,今天卖了一盆兰花,两块钱”水兰咧嘴报账,比每天卖得多了一些。

  “恩,继续努力,你们俩的英文要努力”冰兰干脆用英语与他们说话,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水平。

  赶车的陈继民脑袋里想着要回去的事,只是要带一批人过来,那船票钱就是一个问题。冰兰看大哥赶车不专心,道:“大哥,不如咱们俩回老家一趟如何?就坐福民大哥家的船,回去带一批货,回来再带一批。这样应该够我们的路费了”

  “我也在想这事,这几天我想跟村上人说说,看谁家要带钱回去,还想去其他村子问问,这些钱足够我们进货”

  陈继民说的就是以前水客做的事。华人离开故土,总算要惦记家里的。会给家里捎一些钱财和物品。于是就诞生了一批人,专门给海外华人往家中带钱带物带信。那些需要帮助的华人同时会支付一笔费用给这些人。

  现在时代不断发展变更,水客已经被刚刚兴起的侨批局代替了。就如陈福民家,他们就经营着一家侨批局。侨批简称批,在福建方言,潮州等闽南话信就是批,俗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机构汇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信汇合一的一种模式。

  经营侨批业务的就叫批局。陈家以前向老家带钱都是走这种机构。一次两块钱。陈继民这样就是效仿他们,顺便赚一个货物差价,俗称倒爷。

  陈继民刚一提起,陈阿强兄弟便同意了,兄弟俩深感力不从心,家里又添了两个小孩子。两个媳妇家里家外的根本忙不过来。每到收割插秧都要雇短工,眼看着橡胶的价格越来越高,他们更想多开一些土地。

  “你都十八了,这次我让你阿公在附近帮你找好媳妇带过来,你妹妹也十五了,要是有不错的男孩子就让你阿婆帮着说一户。”张氏道,去年她给陈家再次添丁,今年弟妹又生了一个男孩,陈家算是人丁兴旺。

  但是她和周氏越来越脱离不开家庭琐事,加上每天要做粽子和竹筒饭,伺候那些下金蛋的鸡等等。家里太需要人了。

  陈继民脸红红,还是点头答应下来。两家将家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过五百多。还上族里的钱,加上一次次雇人买种。要不是几个孩子能折腾和饼干厂的红利,他们怕到现在都不一定还上欠债。

  “啊爹,我跟大哥一起回去,大哥带的钱多,我怕路上出意外。听说国内盗匪猖獗”冰兰道。

  “那样你就跟去吧,等下问问村长和村上的人,还有谁家要给家里捎信”陈阿强一听,闺女说的有道理,闺女的身手据说很厉害了,能将几个小伙子打倒。

  两家人商量着给家里写信,要雇多少工人,随后陈家三个男人去村长家。冰兰在外面平台上与弟弟妹妹们读书,写写字。他们陈家村的孩子们已经学完了《三字经》和《百家姓》正在学《千字文》

  算数加减法都会了,在冰兰督促下,乘法口诀已经学会背。陈益民在上中学,村上又有几个孩子被送去学校。冰兰一直想让宝民去学校,但是家里这种情况,根本走不开人。如果这次雇来人,宝民便可以上学了。

  然后是兆民,总之家里任重道远。接下来几天,陈继民带着弟弟妹妹继续努力赚钱,顺便看看要带什么货回去。眼下洋货在国内还是很有市场的,尤其胶鞋,火柴、香皂、药品、煤油、棉布等等。

  当然还有马来这边的锡器一样受欢迎。“咱们现在一共收了五千六百块的叻币,我想买好带的胶鞋、香皂、药品”陈继民将自己的计划拿给冰兰看。

  “不是说朝廷在反对进口外国的洋药吗?万一带过去卖不了怎么办?”

  “要说稳妥,就带胶鞋和小羽绫(英国产的一种高档布),听说煤油很畅销,就是不好带”

  兄妹俩再次与永福货栈核实后,将全部钱购买了胶鞋、棉布、煤油和香皂。连人带货,福民只要了他们两百块。这个价钱很低了,一般运费会根据货物的价值要。兄妹道谢。

  福民摆手:“我也不全是给你们优惠,现在路上不太平。要是遇到什么还请你们帮一把。船工会武艺的不多,我只培养了三十人,一分派,根本不够”

  “我们必定义不容辞,大哥的功力应该到了二层吧,我这次顺便将三层功法传给你”冰兰投桃报李。四年时间,跟她学的大多都到了二层以上。一般人到了三层就能对付十几个人,这也是陈家子弟坚持的原因。

  他们深得好处,就是干活也会比别人不易疲劳。货和人上船,冰兰亲自保管各家的书信和登记表。关系重大,不得不慎重。

  货船从马六甲出发,途径新加坡,稍作停留,他们要办理出港护照。英国在新加坡有驻军防守。并在此建了领事馆。出港后直奔香港。

  一路算是风平浪静,永福运输船载重两百吨,算是小型货船。洋人大多都用上了上千吨,甚至上万吨的轮船。只是陈家没那么厚的家底。

  时隔四年,兄妹俩再次来到海上。两人自有一番感慨,船上的生活单调,一路听的最多的是陈福民这几年的跑船见闻。冰兰只有在船收网的时候兴致最大。船上人员生活每天离不开大海,一网下去,上来的海鲜多种多样。

  主要是鱼,船员做法很简单,鱼收拾好就往一口大锅里一放。那口锅从没断过汤水,不需要加什么作料,只需要盐和水,味道就是那么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