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科举(二)
作者:喏言      更新:2023-07-29 20:09      字数:2112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不必会试, 只考策问, 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 然后颁发策题。

  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 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 题长达五、六百字, 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 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 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赵烈文与张之洞皆为会试之中翘楚,自在殿试被安排的座位非常靠近龙椅。大清殿试的地点最早是在□□外,后改为太和殿外的广场上。载淳坐在龙椅上,一低头就可以看见坐在最前面的二人。殿试的主考名义上是皇上,但实际考官配置与会试基本没什么区别, 三大会试主考皆要到场,载淳因为这次策论考的是《禁烟》,所以又特点了林则徐之子林汝州伴圣驾。

  “倒是没想到今年的会元如此年轻。”赵烈文看上去似乎二十都不到, 竟比年近三十的张之洞还要年轻不少。

  “若不是年轻,也写不出那般的文章。”焦佑瀛在一旁提点载淳道,载淳闻言,转念一想,也是了,赵烈文会试时候的文章,文风激进,陈述尖锐,完全没有儒家所崇尚的平和中庸之道,一看就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写出的文章。

  “若不是皇上钦点,焦老力荐,这赵烈文少不得要压上一压呢。”沈桂芳乃正经儒学出生,虽然也推崇洋务,但到底不喜这种纵横笔法浓郁的策论,如此说道。的确,换做是哪个主考官,肯定是不会点了他的。

  沈桂芳与焦佑瀛意见有分歧,载淳倒不觉得二人是互相上眼药,毕竟二人都说的很有道理。

  “且再看看吧,年纪轻有年纪轻的好,年长有年长的好。也不是人人皆能如柳湘一般的。”

  柳湘说实话,在载淳的心中地位极高,否则也不会被点给荣寿做驸马。此人要颜有颜,要才有才,善于谋划,且做事稳重,一点都没有年轻人的毛躁,真不愧是夏昌平一手□□出来的。想起过了殿试,柳湘便要与荣寿大婚了,到时候还需好好褒奖一下。载淳如此想到。

  殿试的考试时间足足有一天,载淳想完荣寿之事后,坐的久了便觉得有些无聊,就想着走下去逛逛。皇上乃大清最大的人,他想如何的,自无人会说载淳扰乱考场秩序,李莲英见得载淳起身,忙上去唤人招来遮阳的仪仗。

  说实话,皇帝亲自巡场给考生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想想上辈子,就是监考老师在教室里乱逛都能让许多高考的考生发挥失常,更何况是皇上?

  很多贡生在看到自己案台上有一片阴影飘过的时候,心都一斗,笔尖上不由就落下了一点墨汁。很好,就是这一点墨汁,整张答卷都废了,要重新写过。毕竟,答卷上有污点,肯定是不能呈现到皇上面前的。

  贡生的反应多会由在场的随从官记下,显然,应考反应也是考察的一部分。载淳走了一圈,最后又走回最前面,在张之洞与赵烈文的案台前停下。张之洞此时似乎察觉到了载淳的到来,但是依旧镇定,不紧不慢的提笔在写,而赵烈文则完全投入到了撰写之中,似乎一点都没有察觉载淳的到来,洋洋洒洒,写的很是激动。

  载淳撇了一眼,看着张之洞还要有些时间才写完,便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赵烈文身上。赵烈文奋笔疾书,写了一会,便把这篇策论写完了。这是他才猛的抬起头,似察觉到了载淳的存在:“皇上。。?草民见过皇上,皇上万岁!”

  载淳抬手,示意他起身,然后抽过他案台上的策论,看了起来。果真,文风依旧和会试的时候一样,陈词激昂,文采四射,看了就会让人觉得情绪激昂起来。

  “作的不错。再改改。”赵烈文的文正如焦佑瀛所说,是很符合载淳心意的,但载淳反复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想起沈桂芳的话,难免也觉得此人才是有,但也很容易情绪化,换句话说,搞不好就是个“愤青”。这种人,用的好,确实能当大用,但一旦用不好,说不定就会自己搬砖砸了自己的脚。

  赵烈文听得载淳的话,面色一喜,然后复点头应下,又开始提笔在文章上删删改改,打算再誊写一遍。

  “才能不凡,但情绪外露,要磨一磨。”载淳在心里给了赵烈文下了定义。就在此时张之洞也同样写好了。载淳同样的也抽过他的文章看了看,果真,张之洞的文章,虽然文辞没有赵烈文那么飞扬,但四平八稳,显得就稳重的多了,并且在陈述之中贯穿数多儒家经典,一看便是那些传统考官最喜欢的文章。

  “字不错,人也好。”

  这是载淳看完张之洞的反应过,留给他的评价。当下在场三位主考官听得载淳对于二人的评价,心下也有了思量。焦佑瀛,沈桂芳等人都是人精,怎听不出载淳其实更觉得张之洞更能用些?

  果真,就在这场殿试的评阅之手,三人便把所有的名次排了出来,等候载淳亲子点评。

  第一名,不出意外便成了张之洞,而赵烈文成了第三,第二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举人。

  载淳在看见这个名次之后也点了点头:“不错,张之洞授授翰林院修撰,赵烈文授翰林院编修。”

  修撰只有状元才可担当,而榜眼和探花则只能担任编修,一个六品一个七品。

  “

  “再调张之洞兼去上书房侍读,赵烈文去总理事务衙门学习。””

  张之洞稳重,可以直接用,赵烈文还需压一压,如此倒也算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