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蒙古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55      字数:3310
  “大哥, 那蒙古人同西夏也打起来了,西夏与金国都在想着如何抗元, 如今总算能松快一下了!”垂拱殿内, 新晋的荣王赵与芮对着赵昀这么说道。

  赵昀过继之前名为赵与莒,这赵与芮就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在宗室之中的分量不是一般的重。

  遵循同样是被过继来的孝宗皇帝的旧例, 赵昀追封了生父为荣王,又因为他有个亲弟弟, 赵与芮就这么继承了荣王的王爵。

  不过赵与芮在史书上的存在感不高,历理宗一朝,也没多少描写,后来理宗亲子夭折, 选了荣王的独子过继, 是为宋度宗, 若不是沾了儿子的光,荣王在史书上真的没几次出场。

  赵昀自从穿越后, 因为与赵与芮一母同胞,一直在悉心培养自己的这个弟弟, 希望能给自己添个助力, 赵与芮也不负他所望,暗地里帮他做了很多事。

  “西夏原先附蒙抗金, 如今晓得自己是与虎谋皮,又改成了附金抗蒙,如此首鼠两端, 我看最后也讨不到什么好处。”赵昀这么评价。

  赵与芮道:“大哥,前些日子金国‘赐’了一些良马来,原来商行里的那些人也从金国、西夏得了一些马种,马匹越来越多是好事,可是养马的地方不好找啊!”

  确实,南宋除了马种以外,养马的区域也不好找,这对于南宋的马匹养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马匹的来源,除了自己培育之外,还能依靠战争掠取,但是战争掠取马匹的同时还能得到土地,然而南宋现在的状况,赵昀想想就觉得头痛。

  “二哥,这件事你先别管了,我前些日子吩咐你的,你可命人做到了?”赵昀发动繁衍天赋后,对于马匹的繁殖是不担心的,他看中的还是足够充裕的、养马的牧场。

  历史上的蒙古人南下灭宋之后,甚至有异想天开想要将繁华的中原大地变成牧场,后来才打消这个主意,中原平民死于蒙古人之手的数量高达当时总人口的90%!

  蒙古统治中原后,规定实行初夜权,汉人新妇的初夜定要交给蒙古保长,汉人不得有姓名,一律以出生日期的数字代替——这也是为何大明的开国皇帝最初的名字为“重八”、父祖与亲族的名字都是数字的缘故——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洁,汉人在那个时间段有了摔头胎的习俗,将任何有可能是蒙古人血脉的孩子扼杀在襁褓之中。

  可以说,蒙古人是血腥、残酷的代名词,无论是谁,只要还有血性,穿越到了这个时间点,都不会想着与蒙古人和解。

  虽然是异世界过来的穿越者,但是赵昀对蒙古的防备要比这个时代以及后世的穿越者更重。

  一个在这个时代手上沾满了血腥的民族,灭亡了不知道多少个民族与文明的民族,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若不是历史上的汉族在多年的繁华之中发展了数量庞大的人口,恐怕真的就要被灭族了!

  然而现在,赵昀却要手下的人,去和蒙古人进行友好交流。

  他们与蒙古人贸易,有几个赵昀悉心培养的手下还成为了蒙古人看重的“军师”,现在,赵昀准备在蒙古亡西夏的进程中推上一把。

  在史书的记载中,那个被称为全球第一人屠的铁木真,在征伐西夏的过程中去世,因此他死后,蒙古人将整个西夏亡国灭种,世上再无党项一族,因为整个西夏都被蒙古摧毁,关于它的史料只能从其他国家的记载中寻找,因此对于蒙古在西夏一役到底杀死了多少人还只存在于推断之中,估计在数百万到几千万之间,堪称空前,但绝不是绝后,因为后来步了西夏后尘的南宋的汉人,处境更为悲惨。

  大宋宫廷有许多秘药,他的记忆中也有一些能让人神不知鬼不觉、用其他方式慢性死亡的□□,用在蒙古人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那些蒙古人多是随军征战,虽然身强体壮,但是相对的,他们骤然病亡也是很有可能的。

  宝庆元年秋,蒙古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经历了七年的西征回国,只看他们对西域之地的那些国家的做法,亡国灭种之举不在少数就知道,此人本性就是如此暴虐,每个蒙古人手上都沾满了鲜血。

  虽然原本的西夏是碍于蒙古势大才依附他们进攻金国的,但是在金国新君登基,有意与西夏、南宋交好之后,几方都默契地停止了征伐,金国与西夏更是一同开始抵抗蒙古。

  如果不看金国那繁重的岁币以及之前金宋两国的世仇的话,它和西夏就是大宋面对蒙古最真切的保障。

  如今的金国国君、未来的金哀宗完颜守绪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选择了和大宋交好,只可惜,后来金人在蒙古的攻击下渐渐难以抵挡,竟然选择了向大宋下手,这也是金国亡国之前,想要和宋人求助却惨遭拒绝的原因,他手底下的人控制不住自己,宋人虽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因为宋金世仇的存在,本就对他们的观感不好,金人还想像从前一样吸大宋的血、吃大宋的肉,宋人对他们的恶感自然越来越强烈。

  宝庆二年,正月初五,天基节。

  虽然是天子的生日,但是先帝宁宗的三年丧期没过,这一年的天基节和宝庆元年的天基节一样,规模不大,只是小规模地庆祝了一下。

  这一年的天基节唯一的好处就是官员们能放假,毕竟天子的生日是官方规定的节假日之一。

  宝庆二年的大宋,因为权相史弥远的离世,以及蒙古对西夏与金的威胁,而显得分外安静祥和,甚至是歌舞升平。

  荣王赵与芮被召进宫中伴驾,只是官家的生母全氏并无尊封,只是按照次子的名头,外头称呼为荣王太妃,要说安分守礼,是再没有比当今官家守礼的人了。

  他虽对生母很好,入继为嗣沂王之后常派人往绍兴府老家去看望生母,但是没有做出格的事情、将生母接来同住,登基为帝后,也一直尊奉的是慈明殿的皇太后杨氏,可以说,在大臣们看来,和仁宗年间入继后就搞了一次濮王之议的英宗相比,现任官家显然很有孝宗遗风,过继之后对过继得来的母亲十分尊重,仁孝宽厚。

  虽然只是小规模地庆祝天基节,但是皇城之外也放了烟花,和后世常见的单纯的炸成花朵状的烟花比,大宋的烟花精巧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龙凤图案都能营造出来,另有祥瑞的庆云状烟花以及其他的特色烟花。

  赵昀领着一群人亲自登上宫城的城墙,若不看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内忧外患,真可以称得上一句江山如画、锦绣繁华了。

  史弥远毕竟已经死了,赵昀慢慢地开始处理起他的党羽,大宋一向是不对士大夫下手的,说得好听的,就是大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就是说,文官再怎样坏事做尽,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贬到穷苦之地为官罢了。

  贬到苦寒之地为官换而言之就是变相杀人,但是到底有活命的机会,赵昀不喜欢这样,大宋对文官和武官的区别态度太鲜明的,若是文武皆然也就罢了,偏偏对文官这么区别对待,造成了一大堆的人有恃无恐,两宋这么多年,关于文官受罚,最可能被处死的案子,竟然是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还真是令人侧目呢。

  赵昀在国内动手的时候,三月份,突然接到原本发展的暗卫汇报的消息,说是蒙古的成吉思汗有意与大宋接触。

  宋蒙接触在嘉定十七年前早已有之,只不过因为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在完颜守绪登基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接触。

  成吉思汗后来战死于西夏之地,在临死前制定了蒙古之后的发展计划,其中一条就是联宋灭金,这足以说明他自己本人也是有这个想法的。

  汉人带给成吉思汗的是发达的文明,他想到与宋人交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成吉思汗现在还在打西夏,但是他百忙之中还派了使臣来大宋,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如果非要追究原因的话,大概和赵昀私下里持续不断地派去蒙古的人有关系。

  如果非要找理由,也能强行解释一波。

  西夏原本依附蒙古,如今他们背叛了蒙古与金国联合,成吉思汗为了彻底地打垮金国,才会在战事僵持的情况下率军西征,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而大宋,说得难听点,是金国的钱袋子,成吉思汗掠夺那么多西方小国,也不能和大宋的财富相比,在已经预定了金国为目标的情况下,他想要和大宋交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被他派来的是一直留在他身边、掌握了极多兵力的幼子拖雷,就显得成吉思汗对大宋的重视已经过度了。

  作者有话要说: 大哥、二哥是兄弟之间互称排行,直接称二弟,结合时代背景的特色称呼,不知道为什么怪怪的。

  汉人在元人统治时期有摔头胎的习俗,讲道理,西方的初夜权什么的,看到元人之后,我都不敢肯定是哪一边最早开始实行的了,不过一样的落后啊【唉】

  如果说是元人西征的时候看到了西方这种特殊的制度,呵呵,果然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