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和议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7-30 15:55      字数:3260
  宝庆二年,大宋的都城临安, 接待了一群来自蒙古国的使者, 为首之人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嫡出幼子拖雷。

  虽然拖雷之下还有弟弟,但是他是成吉思汗嫡出子中最小的一个, 按照蒙古的旧习俗, 幼子跟在父母身边守家业,拖雷在蒙古军中掌握了大部分的军权, 很得其父的看重。

  但是蒙古毕竟已经立国了,不能再遵守从前的旧习, 于是在随父西征之前, 成吉思汗召集诸兄弟与子嗣, 商定继承人,最终将人选定为嫡出的三子窝阔台。

  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是在其妻被敌对部族掳走之后所生的,“术赤”又有客人之意, 他的血统成谜连大宋这边都知道了,商定继承人的时候, 就排除了他。

  按理说之后的继承人应该轮到铁木真的次子察合台,但是察合台在商定继承人的时候和术赤争吵了一番, 举荐的时候, 又没好意思提自己的名字,而是推举了三弟窝阔台,于是最后哑巴吃黄连,其他人都同意的情况下——不管这是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窝阔台成为了铁木真的汗位继承人,而拖雷这个按照蒙古旧俗应当继位的幼子因为年龄过小难以服众失去了机会。

  历史上的拖雷将会在父亲死后, 继承他的大部分势力,在相当于蒙古公共推选大汗继承人资格大会的“库里尔泰会”召开之前的两年时间内,在汗位空悬的时候监国摄政,他死后,因为死因可疑,子嗣和窝阔台一系后来爆发了冲突,更易了名目上的至高汗位的传承脉系。

  当然了,虽然看起来拖雷是个在宫廷斗争中不幸失去了自己应得的东西的白莲花,然而他在西征的过程中,下令屠杀的人数不知有多少。

  根据赵昀自己知晓的信息,拖雷在西征时,某次因一小队蒙古士兵在马鲁城下被歼灭,他率大军攻城,城破后,只选取工匠四百人,其余的普通居民以及降卒尽数屠杀,总数达七十万,并且将马鲁城夷为平地。

  讲道理,最得铁木真喜爱的幼子,他的秉性如何,想也能想得到!

  反而是不得铁木真喜爱的术赤,性格中还带着一点宽仁。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蒙古内乱,虽然现在有铁木真这个大汗压着,但是铁木真已经去攻西夏了,也就是说,他的死期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了。

  想要攻蒙古,除了从正面战场下手之外,就是从敌人内部着手。

  作为最受铁木真宠爱的幼子,拖雷为人却不甚傲气,与赵昀可以说是相谈甚欢。

  赵昀提拔了几人任参知政事,除了他的老师郑清之以外,还有乔行简、崔与之等人,这些人都是后来“端平更化”的主力宰相,崔与之更是抗金名将,如果不是有偏向于议和的理学名家魏了翁,且郑清之与其他人相比比较浅薄的资历更像是新官家对心腹的一次提拔,恐怕朝堂上的主和派不会善了的。

  郑清之是赵昀的老师,也就是帝师,虽然最初是因为史弥远的缘故两人才结缘的,但是在如今,两人的关系是朝堂上最为紧密的了。

  赵昀派了郑清之和自己的弟弟荣王赵与芮一同去接待,虽然南宋宗室相比北宋宗室已经解禁,但是像这么重要的事情,让宗室去做也是不合适的。

  偏偏荣王赵与芮是赵昀的亲弟弟,配上赵昀的老师郑清之,他们这个组合来接待拖雷似乎本身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虽然拖雷作为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作为出使的使节好好打扮之后,显得英挺不少,但是在外人眼里特别弱鸡的文艺青年赵昀坚持自己才是更好看的那个。

  我帅我先说。

  但是在拖雷看来,宋国的皇帝实在是太过柔弱了。

  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的拖雷,和父兄以及部族里的其他人一样,信奉的是武力,勇武才是他们的追求,宋国皇帝这般柔弱的外表,在草原上或许连女子都比不过。

  虽然宋国皇帝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本人的柔弱外表却让拖雷并不能发自内心地尊敬。

  讲道理,金国现在被他们逼得只能和西夏一起联盟才能抗衡蒙古,在他们西征前,金国放弃了大片的土地,也就是说,金国和蒙古比起来,武力值也就是个渣渣而已,然而,宋朝之前一直被金国压制得喘不过起来,如果说金国和蒙古比起来是战五渣的话,那宋朝这个在金国面前都属于战五渣的小可怜,该怎么和蒙古进行比较?

  表面上的战斗力完全不能和拖雷相比的战五渣文弱青年赵昀:长得受是我的错吗?这明明是大宋皇族一脉相承的缺点啊!

  虽然实际体质比其他人看到的要好上不少,但是融合了大宋龙气之后,反而越来越朝着大宋大部分官家都具有的文弱青年特性发展的赵昀自己也很不高兴啊!

  虽然拖雷个人是看重武力值的,但是他也知道,大宋历来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武将在朝中的地位不能与文官相比,因此他也算收敛。

  虽然“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但是文人的口才和洗脑功力比武将是要高得多的。

  在赵昀出色的交谈技巧下,他与拖雷总算进入了相谈甚欢的阶段。

  要说中间有什么让人勃然色变的事情的话,就是赵昀对拖雷的称呼是“四太子”吧。

  太子,这个称呼在封建王朝有着特殊的意义,基本上和继承人挂钩,虽然“四太子”这种称呼是排行加上了太子这个词,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作为大宋的皇帝,受到了充分的文化熏陶,赵昀对拖雷的称呼本身就有不当的倾向了。

  偏偏赵昀还振振有词,表示他是认真研究过草原习俗的。

  草原部落讲究的是“幼子守灶”,也就是说,和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他们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从这个传统的继承制度来看,拖雷显然是蒙古的继承人,那么赵昀对他的称呼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然而能被拖雷带来出使宋国的,除了和他一样是蒙古草原出身的人之外,还有那些早年投奔过去的汉人,或者对汉学颇为精通的契丹等族的人。

  对汉族文化极为了解的他们才不认为赵昀是口误才说了这种称呼。

  聪明人总是容易想太多,再加上如今成吉思汗尚在,虽然定了窝阔台为继承人,但是他对幼子拖雷的宠爱却没有改变,也有遵循草原古老的幼子继承制,或者想要搏一份从龙之功的人,想要帮助拖雷夺得继承权。

  如今拖雷出使宋国,大宋的皇帝又以太子相称,是不是意味着,他有和拖雷交好、甚至帮助拖雷的想法呢?

  拖雷身边的人这么猜测,朝中见蒙古人出使已经成为定局,分为联蒙抗金和联金抗蒙两派的朝中大臣面对着不按常理出牌的赵昀,也在思索官家到底是怎么个态度。

  本意就是想要分化蒙古人的赵昀:虽然已经有了苗头,但是这真的不能算作是一个称呼引发的血案,对吧?

  拖雷本人本就是个不服输的性子,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定了他的三哥窝阔台为继承人,但是他是嫡出的幼子,本就有天然的继承权,只论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权力的话,虽然名分上窝阔台应当得到的比他多,但是实际分配的时候,只看至今还掌管着属于铁木真的大部分兵马的拖雷,就知道那位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了。

  历史上,成吉思汗死后,只要召开“库里尔泰会”,早已被确认了继承人身份的窝阔台就能顺利继承汗位。

  但是在各方的牵制之下,库里尔泰会没能顺利召开,窝阔台等了足足两年,最后才依靠自己的谋士成功在库里尔泰会召开后取得汗位,在此期间,拖雷监国摄政,他才是实际上的蒙古权力的执行人。

  而拖雷的死因也很有问题,他是喝了巫师给予的为兄长窝阔台祈福的“符水”之后死去的,基本上默认他的死因是不正常的他杀,可见窝阔台对拖雷这个弟弟有多忌惮。

  拖雷本就有巨大的优势,赵昀觉得自己也是时候给蒙古的局势添上一把火了。

  铁木真率军西征虽然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但是许多东西,还是繁华的大宋才有的好东西。

  草原上的人多食肉,没有蔬菜瓜果,他们需要中原的茶来帮助他们维持身体技能的平衡,而其他许多东西,也是他们需要的珍贵物资。

  虽然是和议,但是因为两方相隔暂时还比较远,正式谈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交换的贸易。

  对此没有太多的关注,只等着手下人将和议的内容商定好,就发敕旨的赵昀看着朝堂上的扯皮默默微笑。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这几条他非常喜欢的原则,不知道已经触犯了多少条了呢【微笑】。

  不过没关系,他以后会一一将之“改正”回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明还有那么多要忙的事情,但是一天里面还是颓废地当咸鱼,我大概是没救了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