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往事
作者:茗荷儿      更新:2023-07-30 23:12      字数:3525
  入了夜, 天越发地冷。寒风扑打着窗棂,呼啦啦直响。

  魏珞看着火盆里炭火不多, 往里添了根炭条。秋声斋没安地龙,刚入冬他就买了近百斤银霜炭备着,后来又在瑞王府看到瑞炭,又特特要了一篓子。

  瑞炭是西凉所产,一条约莫尺许能烧五六天, 烧起来不但没有烟, 反而有股淡淡的松柏味儿。

  魏珞平常舍不得用,专等着杨妡嫁过来才烧。

  添好炭, 重新拢了火盆, 魏珞抬眼看向杨妡。

  她已漱洗罢,只穿件浅粉色中衣,手里捧着本书斜倚在靠枕上。看起来是在读书,却好半天没翻页,一双眼眸不知看向哪里, 空茫茫的。

  柔和的烛光映照在她脸上,她白净如玉的肌肤犹如笼了层薄纱,有种朦胧的美。

  自打见过安平,杨妡就时不时处于这种魂不守舍的状态,魏珞暗叹口气, 轻手轻脚地到外间沏了壶热茶,放到杨妡面前,“水有些烫, 稍等会儿再喝。”

  “嗯”,杨妡心不在焉地应着,手却伸向茶盅。

  魏珞眼疾手快赶紧往旁边移了移。

  杨妡扑了个空,这才回过神,呆呆地看向魏珞。

  魏珞复道:“水还热着,当心烫。”

  杨妡恍然,伸手握住魏珞的手,纤弱如葱管的手指细细抚过他掌心薄茧,忽而低声问道:“阿珞,你说人能不能记得四五岁上发生的事儿?”

  四五岁,那会儿年纪尚小,即便记得也不一定是真的。不过,若真能留下印象,肯定当时发生的事情很不一般。

  魏珞没法回答,抓过茶盅浅浅喝了口,递到杨妡唇边喂她喝了半盏,对牢她眼眸道:“阿妡,以前的事儿记得也罢,不记得也罢,都已经过去了,往后有我在。”

  杨妡抬眸,点点头,依在他胸口偎了片刻,“天不早了,歇了吧,”忽然又直起身,懊恼地说,“明天要回门,回门礼还没准备呢。”

  魏珞笑道:“我让泰阿备了,刚才想让你看看,叫了好几声你都没应,”说着自怀里掏出张纸,“你看看有没有需要添减的?”

  杨妡忙接过来看,很中规中矩的四样礼——京八件点心、两包茶叶、两坛子好酒外加孝顺给长辈的四匹布。

  一个小厮准备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而且,秋声斋一直没有女人照料,杨妡便是有些添加也没有东西可加。

  遂笑道:“爹娘都不是挑理的人,很好。往后,这些事情都交给我……对了,你几时回军营去?”

  “我告了七天假,从发嫁妆那天算,已经过了三天再住四天就走,然后半个月歇一天。你要是觉得无聊就回去跟娘说会儿话,夜里回来便是。”

  新婚头一个月,新房不能空人,必须天天得有人住着。

  杨妡弯了眉眼笑,“有许多事情等着,哪里会无聊?我正想跟你商量,家里厨房小,突然又多了十几口子人,一口锅里做饭不方便,要不在后院再盖间大厨房,让张大娘管着,这边离着近,隔三差五我也可以下厨做点点心。”

  魏珞在情~事上木讷,可在其他事情上却半点不迟钝,立刻就明白了杨妡的意思,笑道:“是该把规矩立起来了。明天我就吩咐泰阿去办,家里的事情你做主就是,不用商量我,想干什么直接就吩咐泰阿,他性子还算沉稳。”

  杨妡想一想,慢吞吞地又道:“现在人虽少,规矩却不能少,往后就让泰阿管着外院,内宅让青菱管着,内外该有分别,主仆也得有个尊卑。至于平姑娘,你真打算把她嫁出去?”

  魏珞忍俊不禁,幽深黑亮的双眸紧盯着她,“若是她安分,就把她嫁出去,如果不安分,就送回宁夏……你有更好的方法安置她?”

  唇角微翘,分明带着促狭。

  杨妡丝毫不恼,笑意盈盈地道:“你带回来的人,哪里有我置喙之处?就怕,就怕到时候你不舍得。”

  “如果我真不舍得呢?”魏珞笑问。

  杨妡斜睨着他,撇下嘴,“你想怎样就怎样呗,生得那般秾艳,又抬头不见低头见,舍不得也是长情。”

  魏珞忖度着她的心思,翻身将她压在炕上,点着她鼻尖道:“口是心非……你明明知道,我眼里除了你,再瞧不见别人。”

  “人心善变,谁能知道以后的事儿?”

  杨妡确实有这样的顾虑,毕竟安平的相貌摆在这里。

  前世杨妡在杏花楼算是拔尖的人物,安平跟她容貌有八成像,所差的仅是不会梳妆打扮。可女子生来就有打扮的天分,说不定哪天就开了窍。

  再者,杏花楼离着六部近,为了招徕文人,杏娘特地叫她们走婉约清雅的路子,而魏珞是个武夫,没准就喜欢安平这种不加修饰的野性美。

  如今,他们刚成亲正蜜里调油,兴许过上两三年,魏珞厌了自己,就发现安平的好处了。

  魏珞亲着她的脸颊,“你也知道将来的事情说不清,想那么多干什么,没准……”没准,跟前世一样,他早早就死在亦不剌山。

  想起往事,魏珞悚然心惊。

  前世,他终是心灰意冷毅然赴死,死后成为游魂孤鬼也从没打听过杨妡之事,也不知她最后怎样了。

  或许顶着寡妇的名头跟青枝相伴终老,又或者魏家终于容不下这种行为,用了家法惩治。

  过去的事情,他已无从得知。

  可是今生,他不想过早离世,留下杨妡孤苦一人。

  念头闪过,他的唇已自有主张地从她面颊滑下,轻轻地啃噬她小巧的锁骨……

  不知何时,外头寒风停止了肆虐,清冷的月光将院子枯枝的影子映照在窗户纸上,张牙舞爪地有些骇人。

  杨妡窝在魏珞怀里,静静地感受着他强壮有力的心跳。

  身子虽然倦乏,可脑子却出奇地清醒。

  她记起了四岁那年的事情,真的,就在下午她俯在魏珞胸前哭喊着让魏珞不要抛下她的时候,记忆的洪水突然汹涌而至。

  就在四岁那年,她也这样大哭过一回。

  记得也是个寒冷的冬季,仿佛比京都的冬天还要冷。她们冷得哪儿都不能去,姐妹好几人围着被子缩在炕头发抖。

  家里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

  来人是个年轻妇人,穿着件厚实的袄子,外头还披了斗篷,斗篷上缀着红色的毛皮,看着就觉得暖和。

  妇人将她们几人挨个打量遍,指了她说:“就她。”说完,拿出两只亮闪闪的银元宝。

  中年汉子一把抓过银元宝,放到嘴里咬了咬,“是真的,行,小四就给你了。”

  这时从灶间跑过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婆娘将她搂在怀里,“不,我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不能这么就送了人。”

  汉子道:“一个赔钱货……十两银子,前阵子村里卖的几个都是二两银子,就属四儿价高……你这个蠢婆娘,有了银子能买多少粮食多少布?要不这个冬天怎么过,全家人都饿死?”

  婆娘不说话,只搂着她哭。

  她也跟着哭,连同炕上大大小小好几个孩子哭成一团。

  汉子听得不耐烦,揪着她衣襟从炕头拽下来,塞进妇人手里,“走走,赶紧领走。”

  她不肯,抱住门框哭得撕心裂肺。

  可是,不管是汉子还是婆娘,都没有将再领进去的意思。

  妇人上前拉扯她,她拳打脚踢不愿走,汉子过来重重地扇了她一巴掌。

  那天到底是怎样离开的,杨妡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山路好像是没有尽头似的,她被妇人拖得踉踉跄跄,一路冷风直往心口里灌。

  回到客栈,她穿上了暖和衣裳,吃上了饱饭。

  妇人说:“以后我就是你娘,你是我闺女,过去的就忘了吧,他们不把你当人看,没有必要记着……我姓宁,你随我姓,叫宁馨。”

  再后来,妇人带着她四处奔波,不知道经过多少地方,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终于来到京都。

  两人站在城门外,看着高约十余丈的青黛色城墙,千万缕金黄色的光线从重檐歇山的琉璃瓦门楼折射下来,亮得刺目。

  妇人哭了笑,笑了哭,带着她穿大街走小巷,吃了八珍楼点心,喝了羊角巷子的豆汁,又到净心茶楼听了说书。

  然后对她说:“你爹卖你本也是当娼妓的,这就是你的命,早晚脱不开。辗转这一年,我待你不薄,没冷着你,没饿着你……你就当我死了。”

  转头将她卖给了杏娘。

  她站在杏花楼雕花廊柱前默默地看着妇人远去,没掉一滴泪。

  杏娘仔细地打量着她,“是个没心肝的,没心没肺好啊,过得舒坦,不累。”

  从此她就留在了杏花楼,辛辛苦苦学得十年,成了杏娘眼里的红人。

  每每有人问起她的往事,她就笑着回答:“我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家里人都死光了。”

  久而久之,她自己也信了。

  而今,她终于明白,妇人为何买了自己却转手又卖掉。

  是因为,她还有个亲生的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亲闺女不被人注意,她需要有个替身掩人耳目。

  当妇人终于办完自己的事情,需要掩藏行迹的时候,她又成了拖油瓶,成了大麻烦。

  而假借重病在身将她卖到青楼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想起那些深深埋葬在脑海中的往事,想起自己接二连三地被人丢弃,杨妡无声地哭了。泪水顺着腮旁汩汩滑落,瞬间湮没在枕畔。

  身边人突然动了下,粗粝的大手拂过她脸颊,紧接着他支起身子,温柔而细密的吻雨点般落在她额头眼角,“魇着了吗,别怕,有我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