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虚念,一个人的虚幻 (2)
作者:后起男孩      更新:2023-07-31 02:54      字数:2362
  样拥抱,就算找到理由我也不可以这样做,他也不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有女朋友,而且冲动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继续如单曲循环般心理暗示。

  因为一时无法舍弃心痛,有时候感觉心痛到极点,很想哭却哭不出来,想找人诉说却不知道找谁,因为我不想同学、老师、朋友、亲戚和家里知道我可能跟别人不一样,我没有勇气让他们知道,更没有信心让他们理解。

  第二年一月,临近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一天晚上我翻着手机好友列表,看到高中去参加英语培训认识的广东信宜男生小衡在线,我突然想跟他诉说烦恼,因为他不认识我的同学、老师、朋友、亲戚和家人,不用担心泄密,我实在难以忍受心痛,以前看他聊天号动态知道他也有过心痛经历,想寻求解决方法。

  “hi,有空吗?”

  “在,怎么啦?”小衡很快回复。

  “最近有一些情感烦恼,不知道怎么办,想找人说说。”

  “哦,谈恋爱了吗?”

  “没有,只是暗恋,觉得很心痛,不知道怎么办?你那时心痛是怎么解决的?”

  “暗恋谁?干嘛不表白呢?表白说不定可以在一起呢!”

  “同班同学,对方已经谈恋爱了!”

  “哦,这样啊,你试试少点跟她接触,时间应该会慢慢冲淡的!”

  “可是我们是英语口语搭档……”

  “换搭档不就行了?”

  “可是准备期末考试,而且……”

  “什么?”

  “我们在同一个宿舍,几乎天天都见面!”

  “什么!?同一个宿舍?”

  “嗯,他是男的!”

  “不是吧,你喜欢男的,我以前都不知道……”

  “我很心痛,有时想哭都哭不出来,没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情,怎么办?”

  “我也没有办法,这只能靠自己,成长就是这样,有些东西必须经历。”

  “呜呜,可是我不想继续这样,要不你当我男朋友吧!”我开玩笑。

  “额,那个,我可没有那个癖好……你找别人吧!”

  “……”

  有些事情可能真要靠自己解决,虽然有时候会找错方法。

  可能是看电视剧太多受影响,某电视剧一女子跟暗恋多年一男子说出心里话,表示只是想说出来,然后竟可以轻松放下,我便信以为真,或许是病急乱投医,犹豫三天后我躺在被窝终于给阿前发一条短信:从两三个月前起,不知道为什么我渐渐发现我爱上你,我只是想说出来,没有别的意思,请看后删除和保密。

  短信发送成功我马上后悔,因为心痛感没有丝毫减弱,只有发送那几秒紧张盖过其它,虽然阿前没有泄密,但是也增加尴尬,特别是其他人不在时。

  寒假感受好一些,可能是因为有距离。

  不过当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情,总是有机会让我们靠近,如果能够不心痛,我甘愿舍弃“爱情”。

  三月,本科第二个学期开学,我23岁,我在宿舍看到阿前又心痛难忍。

  三月底,木棉花应该又掉落一地,因为我的本科学校没有种木棉,所以只能想象。

  因为有时间,一天我翻着第一个学期的《西方经济学》课本,想用电脑把重要知识和笔记归整保存,我一直有这个习惯,我又看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物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是递减的。(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由于想加深理解,我忍不住多思考,比如我们第一次吃到某种口味蛋糕觉得非常好吃,可能第三次吃还是会觉得很好吃,到第七第八次吃可能就会觉得一般,对该种口味蛋糕需求会变得很弱,甚至不会再主动想起去吃,但由于需求具有可替代性并会重复产生,因此可能会寻找其它口味蛋糕重复满足味蕾需求。

  突然我想到“爱情”也是人类一种需求,因为先有欲望,后有“爱情”,“爱情”可能比一般需求复杂,我们总是有意识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特别是自己认为长得好看和声音好听的人,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知道一个人先是看到或听到,当别人发生对自己好的行为,包括愿意跟自己经常接触交流,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更多意识,同时产生依赖,更多意识也可以说是幻想,幻想是一种欲望,依赖则是一种需求,幻想越多依赖也就也多或越强,从而导致靠近时心跳加速、身体发热和头脑发热,更多依赖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心痛,我们就认为自己“爱上”别人。

  当我们得到某段“爱情”,其感受一样会随时间变弱和消失,即使没有得到,可能还是会对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重复产生“爱情”,就如我读初中对小滔产生“爱情”,读专科时差点对阿莀重复产生“爱情”,而读本科对阿前重复产生“爱情”,如果爱情能对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产生,那便没有意义,我没有必要为一份肯定会消失甚至后悔或继续痛苦的感情让自己过得那么辛苦,就算阿前没有女朋友,就算他也是同志,就算他也会“爱上”我,因为“爱情”在时很难看到对方缺点或坏习惯,而“爱情”不在则很容易看到对方缺点或坏习惯,这些缺点或坏习惯可能会难以接受,“爱情”常常蒙蔽双眼。

  有“爱情”时对方会对自己很好,没有“爱情”后对方态度可能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因为对方不再“爱”自己而痛苦。

  不仅如此,情侣和夫妻间“爱情”消失后如果放任自己对另一个人重复产生“爱情”,不对自身欲望加以控制和承担责任,甚至可能出轨而带来更多痛苦。

  我开始暗示自己没有必要为一份肯定会消失甚至后悔或继续痛苦的感情让自己过得那么辛苦,很快我就不再心痛,欲望和依赖也很快消失,也没有寂寞,我终于也找到阿前一些缺点或坏习惯,只留下一时尴尬。

  至此,我以为自己已经看破爱情,或者说看破红尘,我愿意一直单身,不想再自寻烦恼,我不再渴望被“爱”或“爱情”,更不再渴望如电视剧般的“爱情”,因为“爱情”不过是自己对他人幻想和依赖,心痛不过是求不得苦,一切皆为虚幻。

  审视以前而看破“爱情”,或许是这段经历的意义,只不过这个人世间也并非我想象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