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23章
作者:萧鱼禾      更新:2023-07-28 17:19      字数:3764
  第23章自尽

  沈恒安笔一顿, 一滴墨滴落在纸上,逐渐氤氲开来,盖住了他先前写的字。

  他少时的确大字不识一个,但参军多年, 成了将军,入了侯府,平日里领兵打仗,怎么可能字都认不全, 刚才那么一说, 不过是嫌芸娘故意避开, 引得她看自己写信罢了。

  但芸娘的表情倒是吓了他一跳, 沈恒安回想自己刚才写的内容, 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

  他笑了笑, 瞧见芸娘连手里的书都掉落在了地上,忙搁下笔,将那零散的几本书拾起来。

  这时,书局中进来一个人, 沈恒安见到他,脸色一变,将桌上的纸揉成一团, 扔进废纸篓中,近前问道:“怎么了?”

  这人是他的侍卫, 适才因着牛二柱引出了罗寡妇的事儿, 逼得她在公堂之上说出自己受辱之事, 沈恒安心中有愧,便让侍卫去她家里看看。

  算了算,还不到一个时辰,沈恒安心头闪过一丝不详的预感。

  果不然,那侍卫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话,他的面色立刻沉了下来,眉头拧成了麻花。

  芸娘见他这般,踌躇片刻,还是忍不住问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沈恒安想,这事儿恐怕也瞒不住,便据实已告道:“罗寡妇死了。”

  “什么!”

  罗寡妇是投缳自尽的。

  芸娘同沈恒安到甜水巷时,尸首已被放了下来,用一草席卷裹着,旁边跪着一个约么十三四岁的少年。

  听旁人说,这是罗寡妇的儿子罗毅。

  罗毅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手上全是冻疮,再看这屋里,几乎是家徒四壁。

  不,甚至比那还要惨些,芸娘瞧见西院墙坍塌了一块,据说是秋日一场雨下塌了,那倒掉的土墙里还稀稀落落能看见干枯的杂草。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方才公堂上一开审,这罗寡妇被人奸污的事儿就在城里传了开来。

  青阳县不大,很快就传到了甜水巷,街坊四邻说闲话的人不少,罗寡妇如行尸走肉般步行回来,那难听话如同钝刀子割心一般全入了耳,她前脚进了家门,后脚就直接上了吊。

  尸身已然凉透,哪怕是大罗金仙也无力回天,芸娘心中又苦又涩,满怀愧疚。

  “不怪你。”沈恒安迟疑片刻,轻轻拍了她的背,涩声道:“这事是我的错。”

  此时纠结对与错已经没有丝毫意义,芸娘将身上余下的银钱给了罗毅,她有心帮着料理丧事,可毕竟芸娘在这之前与罗寡妇素不相识,根本无从帮起,最终还是沈恒安留了侍卫帮忙,亲自把她送回了家。

  因着发生了这样的事儿,一路上两人都没有什么心情说笑,到了刘家门前,沈恒安才开口叮嘱道:“你在县城住上一段时日,暂且不要回村子,聂孙氏虽说投了大狱,但此事恐怕得过些时候才能平息。”

  其实直接将她带回京城是最稳妥的法子,但沈恒安不愿意这么做,他怜她爱她,便舍不得让她有一丝一毫的为难。

  芸娘点了点头,想起他在书局中要写的那封书信,有心想劝他莫要冲动辞官,可话到嘴边,却又不知该以什么立场来劝阻,犹豫片刻,终是换了话题道:“我听罗家的街坊说罗毅在生药铺子里做学徒,若是他愿意的话,我可以同舅舅说说,让他请罗毅来刘家的商行做事。”

  罗家本就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如今罗寡妇死了,剩下这么个半大小子,生活都成问题。

  芸娘想起自己遇到沈恒安时他被人欺负的场景,怕这罗毅也会沦落至此,又觉着此事皆因自己而起,不免动了恻隐之心。

  “我会叫人同他说的。”沈恒安点头,抬头轻轻碰了碰她的脸,拭去那眼角的泪痕,“这事儿真的同你没关系,是我思虑不周,没想到会牵出这许多来。”

  芸娘不同他争辩这个,低声道了别,便进了院里。

  过了立春,天渐暖和起来,尤其是这样的晌午,巧玉月如两妯娌在院里晒太阳,顺道做着纳鞋底的活计,聂明湛拿着不知从哪里折来的一截竹子,跨骑在上头,一边跑跳,嘴里还喊着“驾、吁”之类的词,显然是在模仿骑马。

  他见着芸娘进来,从那“竹马”上跳下来,蹬蹬地跑到她面前,“阿姐阿姐,你要与我比赛骑马吗?”

  孩童天真绚烂的笑容,驱散了她心底的阴霾,芸娘笑着摸了摸明湛的脑袋,道:“阿姐累了,你找长乐一起玩吧。”

  “刚才周家来了人,说家里头有客,焕琴一家便回去了。”月如抬头说了声,她手里的鞋底纳好了,从箩筐里拿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线。

  芸娘笑着夸了两句她的手艺,同聂明湛道:“阿姐有话跟舅舅们说,你乖乖在院里玩,晚上阿姐做桂花糯米藕给你吃。”

  这桂花糯米藕是江南的吃食,青阳县鲜少有会的,聂明湛吃过一回,便喜欢上了,只是桂花酱难寻,芸娘又怕他吃多了甜食蛀了牙,往常是不肯做的。

  明湛听到有好吃的,眼睛笑的眯起来,乖巧的点头。

  芸娘这才寻了两位舅舅,同他们说起罗寡妇的事。

  “这事儿怪不得你。”刘丰年道:“要怪也怪那牛二柱猖狂,怪那说闲话的人的一张毒嘴,莫要往心里去了。”

  芸娘摇头,“舅舅,或许不是我的错,但芸娘若当真将此事抛诸脑后,心里如何过意的去,可惜我人单力薄,思来想去,恐怕还得仰仗舅舅。”

  “说什么客气话,你是想我帮那罗毅一把?”外甥女的心思不难猜,刘丰年道,“我明儿让人送十两银子过去,好让他过了眼前的难关。”

  十两银子,买外甥女一个心安,他觉得划算。

  不料芸娘竟摇了摇头,“我给他留了办丧事的钱,可救急不救穷,往后他的日子恐怕要比罗家娘子在时艰难的多,我是想着,舅舅的铺子里若是缺个跑腿的伙计,不妨赏他一口饭吃。”

  “这有何难。”刘丰年一口应下,“不过他娘亲亡故,办丧事尚需些时日,过几天我让铺子里的伙计去寻他。”

  芸娘这才放下心来,露出浅浅的笑来。

  刘丰年看着如花似玉的外甥女,想到早上托了媒人来打听口风的杜秀才,总觉得误了一桩好姻缘。

  可昨日夜里芸娘话说得坚定,他哪怕再愁,也不能逆了孩子的意思,只得暗自叹息一声。

  待到罗寡妇过了头七,刘丰年遣人去甜水巷找那罗毅,没成想伙计竟把人给带到宅子里头来了。

  “那罗家小子张口说要寻表姑娘,我同他提去铺子里当伙计的事儿,他一声也不吭,实在是没法子才把他给带过来的。”

  “他知道我?”罗寡妇死的那天,芸娘虽然留了银子,但并没有当面交给罗毅,而是给了沈恒安的侍卫,她沉思半晌,道:“请他进来吧。”

  罗毅比起上次见到的时候,看上去能体面一些,衣袍约是因着守孝而新做的,月白的颜色,在倒春寒的季节里显得愈发冷清。

  他朝着芸娘直直地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挺直了脊背道:“小子叩谢聂姑娘大恩。”

  芸娘叹了口气,上前将他扶起,犹豫片刻,还是决定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同他说清楚,这孩子不怨自己就已经谢天谢地,她如何当得起这一跪。

  “我知道的。”

  谁料芸娘说完这些,罗毅竟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他声音有些沙哑,许是这几日守灵受了凉,咳了两声,才道:“娘亲是怕我冲动,去找那牛二柱报仇,才一直硬挺着的,那日县令大人判了牛二柱大刑,我娘的大仇得报,她这才……”

  少年眼眶微红,音调有些发颤,“牛二柱罪有应得,聂姑娘您没有错,我娘也没错,她……她只是不想活在这世上为声名所累。”

  “好孩子!”一旁的刘吴氏听到这话,忍不住抹了把泪,“真是个明事理的好孩子,你娘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

  “我来见聂姑娘,一来是谢您替我娘报仇,又给了我银钱安葬我娘,这钱我一定会还的,二来,便是想告诉您,心中不必介怀,我娘说过,她活着比死了更痛苦。”

  罗寡妇受辱那晚,罗毅在铺子里守夜,第二日一早回家,见到的便是那样一副惨相,他气得拿刀要去杀了牛二柱,罗寡妇怕他丢了性命,以死相逼不许他去寻仇。

  但她又何尝想活着,发生了那样的事,她日夜垂泪,进出都觉着旁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她,每每给亡夫上香之时,总觉得无颜面对。

  她又如何不恨,可孤儿寡母,势单力薄,那牛二柱却是有一群狐朋狗友,罗寡妇只能咽下委屈,一心一意地教导儿子好好做人。

  衙差寻到家中来时,罗寡妇只觉老天有眼,她不怕丢人,不怕旁人的风言风语,只为揭穿那牛二柱的真面目,哪怕是拼上性命,也要告诉儿子,这世间终有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罗寡妇是当着罗毅的面咽气的。

  报了仇,她才能了无牵挂的走,罗毅还记得他娘临死前的话,不求他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盼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芸娘听到这里,心中不由慨叹,能吞的下滔天的恨,能守得住心底的清明,能畅畅快快赴死,罗氏当真活得要比这世间许多人潇洒。

  适才罗毅婉拒了刘丰年请他去做伙计的邀请,芸娘看他年岁小,心性坚韧,是以并未阻拦,而是问道:“那你往后有什么打算?”

  “入伍参军,上阵杀敌。”罗毅脸上露出一丝笑,“娘虽说不用我光宗耀祖,但我觉着,只有手握权势,才能真正护得住这世间的公平正义。”

  芸娘猛地想起沈恒安,他当年应征入伍时,恐怕也像罗毅这般大吧。

  她从袖口拿出几张银票,“你孤身一人去长河郡,没有傍身银子可不成,我来县城匆忙,没带多少银钱,就这许多,你收下吧。”

  罗毅摇头,“聂姑娘莫担心,沈将军会送我去的。”

  “他……”芸娘听他提到沈恒安,突然明白过来,只怕罗毅今日说这一番话,是沈恒安怕她有心结,才刻意让这孩子来的。

  她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可又不由自主地问:“他人在哪儿?”

  仔细算算,芸娘已经有近十日没有见过沈恒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