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作者:我独顽且鄙      更新:2023-07-30 17:35      字数:3477
  第四十八章 、

  赵让由后苑返回承贤宫,歇不上片刻,就有内侍满脸为难地来报,“金叶子”已转送给前来领尸的高家人,高母感恩不尽,纠缠半日,非要亲见赵贵妃一面以表谢意,众人好说歹说,劝解兼冷遇都无法令她离去,特来求教贵妃如何是好。

  叹口气后赵让还是会了这位中年妇人,她跪爬于赵让足下,感激之语颤抖而出,话到一半,终是化作不成声的啜泣。

  赵让心中难受,却拙于言辞,只能任由这妇人痛哭失声。

  妇人悲恸之中也知节制,涕泪交加皆是自怨自艾,叹尽儿子不懂投胎,托生于她这样无能的母亲之怀,为全家生计残损身躯也罢了,还要早早便撒手人寰。

  左右欲要将妇人架走,赵让黯然阻止,最后又得了妇人三跪九叩,才算解脱。

  送走妇人,遣退随侍,于殿内踯躅,赵让只觉胸中灼燃着烈焰,他到初入承贤宫时教授高正与长乐识字读书的德明堂,举目四顾,怅然至双眼湿润。

  今早送走皇帝之后,赵让便到这里,令随从侍候好笔墨纸张,便屏退众人,细心描画书写他记忆中威力惊人的神器。

  当日他在上陈给李朗的“万言书”中,曾轻描淡写过此物,兴许是李朗当他信口开河,没有放在心上,故此一直没有问起。

  皇帝的雄心是收复中原,复锦绣河山,然则自古以降,少有江南克北的先例,多为是华北一统之后,江南政权覆灭不远的记载。

  南方地形多变,且气候物产迥异,难出千里良驹,无战马便无骑兵,铜铁矿乏,要敌北胡骁勇,渡江进军,谈何容易?

  赵让在任南越将军时候,便因百越族人惯于山林作战而联想到日后与北骑交锋时难以避免的窘境。

  而他当下所绘,欲交给皇帝的物件图纸,原物是机缘巧合中从一批避难至南越的东甌人手中购得,经赵让实践,在威镇臣服蛮夷中居功至伟,虽有弱点,但其效甚大,后经他们召集工匠悉心改造,更见神威。

  赵让原希冀以此向李朗交换些条件、什物,但事到如今,便连这点私心也已荡然无存。

  李朗——赵让长吸口气,将书案上的卷轴收拢,搁在一边,抽出白纸来,随手草写下:“区区成败且休论,千秋唯应意气存。如是而生如是死,犹今又觉布衣尊。”

  再沉吟片刻,在这四行下添上高正临终念念不忘之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简以消天下之险阻,非圣人之徒,其孰与归?”

  他在“圣人”二字下连笔圈画,默道:“小高,多谢你舍命相救,只是长乐该多伤心啊。”

  与墨迹未干的草字相对须臾,赵让愈发气闷,起身便往殿外去,留意到内侍们手忙脚乱地跟上,不由暗地好笑。

  因身份特殊,除非皇帝有召,赵让不曾踏出过承贤宫,最多也就去宫中后苑走走,但如今他心境迥然,不愿再在宫中被动死守,李朗既未将他禁足,他又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介意的?

  到了承贤宫外,赵让忽而想起一直以来挂心却没机会探查的事来:当日静华宫内,李铭来去自如,既非正大光明地登堂入室,也不是穿高纵低地飞檐走壁。

  若说初次出现在后花园那回是趁夜深人静地翻入,但李朗突如其来地驾临之后,李铭竟也可以全然避过众人耳目无声无息离开,实在不可思议。

  要知当日静华宫中可不止高正、长乐二人,皇帝圣驾所至,随扈成群,遍及宫中。

  赵让之前便隐隐有所怀疑,只不过迁移居殿的事接踵而至,根本分不出身一探究竟。

  他婉拒了内侍们气喘吁吁抬上来的软舆,问明方向,快步朝静华宫走去。

  虽同是后宫居殿,但承贤宫独踞一处,赵让以急行军的步伐尚费了一盏茶的功夫才到目的地,他停下脚步,回头见一众高矮胖瘦参差不齐的内侍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拥来,不禁哑然失笑,有意等他们都到了近处,吩咐:“你们守在门口,把气息喘均匀了。我进去看看便出来。”

  接了高正总管之职的内侍是位行事稳健的中年,此时虽是追赶赵让至汗出如浆,仍是尽责地道:“贵妃,此宫已无人居住,想来也是疏于打扫,当心脏了衣物。要不,奴婢等人先进去清洁一番?”

  “不必,”赵让笑道,“我很快出来。你们留两三个人即可,不必全部守在门口,若让旁人窥见还当承贤宫出什么事了。”

  听那总管连声应是,赵让便径自推开宫门入内,宫中既无住客,确如内侍所言,屋内家具摆设蒙尘积灰,赵让在旧日寝殿转悠了一圈,直往后花园而去。

  桂树仍在,只是已过了花盛之期,但香气犹存,赵让在树下站了一阵,想起昔日与长乐同将妻妹残躯葬于树下,宛若隔世。

  他绕着大树转了几转,仔细留心,不曾在树周围发现任何可疑之处。距离此树约莫二十来丈的地方另有两棵柏树,树并不靠墙,然树下那片延绵至墙根处的草丛,似乎格外繁茂,与其它地方一相比较便能看出差异来。

  赵让白日里少有涉足后花园,夜间这一异状并不显眼,且若非有心,谁会在乎花园中哪里的草生得更多?

  从桂树上随手折下一根数尺来长的枝桠,赵让打草踩入那异样之地,边全神贯注地留意脚下四周,果然不出他所料,一口上方覆了石板的六角枯井便潜藏于草丛之中。

  赵让蹲下身,细细察看井口,尝试着两手搬动石板,那石板并不算重,他轻而易举地便将其挪到边上,往内窥去,一眼到底,那井内连水洼都没有,而内里井壁处却有两三块凸起的砖石,似是供人攀爬而用。

  犹豫了片刻,赵让还是决意下去弄个水落石出,他猜想无误的话,这应当是个隐蔽的密道。

  大内深宫,九重禁地,居然有密道,匪夷所思又耸人听闻,赵让只觉得不趁早搞明白,就怕危及李朗的安全。

  以赵让的身手,再借助井壁上的凸起砖石,极利索地下到井底,他稍加留心便发现从井口处观测不到的一扇石门,石门上并无机关,将其推开之后,正是高有六七尺、宽则只容一人正身通过的密道。

  密道中不见光亮,漆黑如夜,赵让走进去即刻发觉里面伸手不见五指,他再次踌躇不前,但转瞬便将顾虑抛诸脑后,继续向前。

  走不多时,豁然开朗,原来这条小道竟是连着一条更大的密道。

  大密道呈南北走向,内还有亮光,赵让看去,每隔两三丈便有镶在壁上的灯台,凑近了去能嗅到火烧油脂的味道,不知为何让他想起古有帝王以鲵鱼膏脂作烛,以期永照不灭之事。

  密道的地面是青石板铺就,但显然是有人打理维护,上面不见有杂草土垢,大道两边不见头,根本不知能通向何方。

  赵让再次心惊肉跳,难道李朗真是一点都不知情?

  他几乎是立马联想到之前皇帝曾坦然相告的事来,太上皇无故失踪,是否便是遁地逃离出宫?

  即是,前任皇帝尚在人间,却不知下落……

  赵让情知此事重大,虽说李冼皇帝已然满五年近六年不见踪影,但只要他还活着,李朗的皇位就不是名正言顺,难保有人从中作乱,掀起腥风血雨,这还不是对付谢家那般可用君臣大义号召天下,情理皆有亏的李朗少了权臣相助,到时该如何服众?

  思及此处,赵让不寒而栗,正待转身原路返回,将密道之事告知李朗,忽觉察到密道前方似有动静,仔细倾听,竟仿佛是人声。

  赵让稍作考虑,终觉机不可失,小心翼翼地循声觅去,走了十来步,那声音渐渐清晰了,果然是人声,且仿佛是一男一女正在争执着什么。

  屏息静气地靠前,赵让不曾留意到密道两壁上的灯台式样已然有所变化,他全神贯注于不为发现,而能窥探到那说话之人,若能辨清其身份便更好了。

  然再走不过几步,那人声尚在前方不远,赵让猛顿了脚步,他暗叫“不好”,不知何时起,那灯烛里飘来的味道已悄然替换成某种宛若花香的气味,更淡更怡人。

  唯赵让在这香气萦绕中两眼阵阵发黑,胸口仿佛压上巨石,耳中听得血流哗然之声,他闭气后急速后退,冲到大小密道的连接口时却再也支撑不住,双膝一软,倒在地上,全然失去了意识。

  不知过了多久,当赵让又有微弱知觉时候,他先是听见一个极熟悉的声音,像是附在耳边与他说话,起初他费尽气力也不懂话语之意,只是莫名心中哀伤,而起怀恋。

  他焦躁万分,而那与他说话之人似能感知他的挣扎,声音更柔更缓,依稀在抚慰着赵让。

  骤然一刻,赵让听清了,原来那人是在说:“将军,你我大难不死,得山灵垂怜,终于再聚了。将军,将军……”

  不错,这与他说话之人,正是南越归降那日与赵让分道扬镳的王后叶颖。

  赵让一惊之下赫然睁目,上方的脸虽模糊不清,但携手同行、相依为命将逾十年,那若不是叶颖,却又能是谁?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出现的古文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地是抄的=。=不要太介意平仄押韵的问题。

  话说困死了=。=随着年底的到来,我怀疑双日更都难坚持,非全职不存稿的作者伤不起,不过三日一更是绝对没问题的,握拳!

  好想把小赵送回给他王后,然后就被小皇帝愤怒地宰了=。=